吴藻(17991862年),女、字苹香,号玉岑子,徽州黟县仙里人 。吴藻家道殷实,自幼在闺中受到良好教育,加之聪慧好学,拥有天赋之才,故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用轻巧、活泼、流畅的白话及纯美的诗词抒写着自己的心情,以致“诗一吟咏,超妙绝尘”,堪称清代词苑奇花异葩;著有《花帘词》、《香雪南北词》、《花帘书屋诗》等 。
吴藻以女性性情中特有的细腻敏感、优雅柔丽的气韵,吐属一首首充满哀惋幽怨的情词;同时更以“林下风”的逸致,抒发豪宕悲郁的情景 。所谓宝钗桃叶,写风雨之新声,铜琶铁板,谱海天之高唱,在并世的女词人中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 。尤其是她的吟茶词曲,不仅仅流丽清圆,而且节奏明快,意象优美;常以奇妙变化之想象来营造雅致的意境甚至空灵的效果…… 。“临水卷书帷,隔竹支茶灶 。幽绿一壶寒,添入诗人料 。”吴藻的这首茶诗可谓是别出心裁,清水环绕,竹林幽处,支上冰心玉壶,注入清茶几许,添入诗情几许,清芬氲氤,自是绕梁不散 。“笔床茶灶”这一典故,出自《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传》;它原意是用来形容隐士的生活 。而在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茶灶与笔床等茶器、物品等并例,以至“笔床茶灶”成了饮茶时的必备之物,抑或代名词…… 。而在吴藻的茶诗里,“笔床茶灶”这样的寓意词句是比比皆是 。如《蝶恋花?题魏雨人明经绿天觅句图》诗中有:“……移得笔床茶灶在 。分明人占清凉界 。”又如《貂裘换酒?题葛秋生茂才横桥吟馆诗画册》中有“小拓轩窗三两处,把笔床、茶灶都安放 。”而在《卖花声》诗中有“一样夕阳芳草,庭院荒苔 。笔床茶灶欠安排 。抛掷流光人不觉,减了清才 。”还有“……绿茶灶书床,短篷双桨,罗衫团扇,锦字银钩 。”“吟窝许傍仙岩结,茶灶却邻丹灶 。”由于过早地失去了青春爱情,吴藻的内心深处终究还是寂寞愁怅的,尤其是漫漫长夜,守着的仍是凄凉,这就使得她的词曲多显得情感深婉,情调沉伤;于是有了“长夜迢迢,落叶萧萧,纸窗儿不诅敲 。茶温烟冷,炉暗香销,正小庭空,双扉掩,一灯挑 。愁也难抛,梦也难招,拥寒食睡也无聊 。凄凉境况,齐作今宵,有漏声沉,铃声苦,雁声高 。”然却是“石鼎松风茶未熟 。瑟瑟凉生满幅…… 。”以致她“一榻茶烟画掩关,杏花消息燕莺瞒,未忺梳掠亸云鬟;”而在“长夜迢迢,落叶萧萧 。纸窗儿、不住风敲 。茶温烟冷”的境况下,甚至是“尽年年茶坂,杜鹃啼血 。”
“笔床茶灶太从容”,总有一种生活,存在于才女吴藻的脑海,它是世间最简单的一幕,然却永远无法实现…… 。那是一座坐落于高山流水之间的古宅,庭前院后满是寂静的安逸,这里的声音并不杂乱,只有流水潺潺,只有翠鸟的啼鸣,只有心灵的触动或者一切安然的自在;她想午后烹一壶鮮爽甘美的清茶,读一首雄心壮志的豪诗,品一阙多情伤怀的清词;偶尔也尝一壶美酒,狂奔天涯,从此逍遥…… 。然花会谢,草会枯,人会老,梦也会碎;吴藻只能是闭窗掩卷,不觉泪盈,一丝惆怅;叹“笔床茶灶,一蓑烟雨,了却余生…… 。”
【徽州茶人小传,吴 藻】
推荐阅读
- 徽州茶人小传,王茂荫
- 徽州茶人小传,凌廷堪
- 品味茶人生 李亚鹤传承中国茶道文化
- 90后茶人丹绘,茶境之美千山万水间
- 茶人陶三,今以茶台为舞台
- 茶人必备专业术语 品茶时的茶叶术语
- 茶人茶事陈建平从贩茶到制茶当老板生意路
- 最全的茶叶冲泡方法,爱茶人必知
- 新罗时代茶道文化五,典范茶人崔致远
- 舒茶人葛富良做活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