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讲究的老北京茶文化

【颇有讲究的老北京茶文化】在北京文化中 , 京剧是国粹 , 茶文化亦是国粹 。茶乃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 我国又是茶的故乡 , 那种类自然是繁多的 。各地的茶文化都是大同小异的 , 喝茶要讲究环境的清静淡雅 , 可是北京却是反其道而行 , 那是喧哗热闹的 。那么 , 一起来看看北京茶文化吧 。
老北京茶庄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 早晨 , 开门后的头一件事 , 就是“喝样子” , 由店内老师傅与负责质量的师傅 。库房负责加工拼配的老师傅一起把进来的茶叶样品统沏一遍 , 尝一尝哪家的质量好 , 香气是否浓郁 , 看茶的鲜灵儿度 , 喝出来的口味是否纯正?
老北京的茶馆便反其道而行之 , 不仅不是清净之地 , 甚至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 。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 , 爱交流 , 尤喜扎堆儿聊天
京剧是国粹 , 茶文化同样也是国粹 。老北京的茶馆 , 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载体 , 这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区别 。茶道 , 说起来太高深了 , 仿佛必得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 。
明明是喝茶 , 偏偏雅称为“品茶” , 似乎着意于品尝人生的滋味 , 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 。老北京的茶馆便反其道而行之 , 不仅不是清净之地 , 甚至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 。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 , 爱交流 , 尤喜扎堆儿聊天(或叫侃大山) , 茶馆便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社交场所 。
在清末民初 , 北京的茶馆遍及街头巷尾 。而同时 , 在法国巴黎流行的则是咖啡馆 , 艺术家们甚至在咖啡馆里举办画展和沙龙 。可见不管哪一个民族 , 都有自己的休闲方式 。
老舍是最关心茶馆的 , 因为茶馆里聚集的都是他感兴趣的人-不仅对他们的话题感兴趣 , 更对他们的命运感兴趣 。他写过一部叫《茶馆》的话剧 ,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 , 还是人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 据说演员都已换到第五拨了 。
只是看《茶馆》的人(包括演《茶馆》的人) , 都未曾身临其境过 , 也难以想像出茶馆昔日的辉煌 。他们对于《茶馆》很熟悉(甚至背得出人物表) , 对于真正的茶馆却又很陌生 。现代青年 , 似乎更偏爱去三里屯泡吧 , 更痴迷于欧风美雨 。
清末的茶馆种类颇多 , 其中最高档的是清茶馆 , 早晨供纨绔子弟遛鸟后休憩(棚顶有挂鸟笼的位置) , 中午供商贩们谈生意 。此外 , 还有书茶馆(有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演唱助兴)、棋茶馆(茶桌上画有棋盘 , 供顾客对弈)、茶酒馆(兼而售酒)等 。总之 , 三教九流皆能寻找到符合自己趣味的乐园 。
《“批判”北京人》一书分析:茶馆在更深的意义上 , 已经从凡夫俗子、商贾富人的娱乐场所变成了处于困境、陷于迷惑的人的人生避难所 。大多数人 , 从茶馆中觉的是一种极实际而又精神性的享乐 。
说它‘实际’是因为不耽于幻想 , 将享乐落到了实处 , 这实处便是清茶与点心;而说它‘精神性’ , 是因为不溺于现实 , 将享乐远离大吃大喝 , 偏重于和谐宁静 , 自在自得的气度与风范 。这里面包含着普通人在物质条件制约中的生活设计以至创造 , 是有限物质凭借下的有限满足 。
它是以承认现实条件对于人的制约为前提的对快感的寻求与获得 , 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或休闲手段 。在这种休闲方式中 , 北京人也为他们个性的被压抑、个体需求的被漠视 , 找到了有限的满足 。
老北京人借助一杯清茶 , 怜惜着自己的影子 。在茶馆的热闹气氛里 , 他们忘却了孤独;在泡茶馆的轻松感觉中 , 他们获得了瞬间的自由 。在这远离琐事与俗务的时刻 , 他们是属于自己的 , 他们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 。
猜你可能也喜欢:
餐厅里必点的北京特色菜
带你感受厦门茶文化
那些最受欢迎的厦门特色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