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药仅三味 千古名方
文章插图
古往今来的名方(古往今来的名方,只有三种药)
甘麦大枣汤是临床常用的名方,只有三味药,配方简单,药性平和 。国医大师何仁先生用此方治疗精神病,还用此方补益心气,还有其他新用途 。我们去看看吧~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证治》云:“妇人污,急,喜悲欲哭,如神所行,数不足,甘麦枣汤为主 。”
甘麦大枣汤
三盎司甘草,一升小麦和十颗枣 。
取三味,取六升水,煮三升,一次温服三份 。还要补脾气 。
甘麦大枣汤是《金匮要略》中古今中医常用的名方 。药只有三种,大部分都是药食同源,极其平和 。
甘草,味甘、温,治五脏寒热邪,强筋骨,长肌肉,治疮肿,解毒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它与其他药物配合:一是健脾补中,益气养心,如人参汤、炙甘草汤;第二,清热解毒,如甘草汤、橘梗汤;三是止痛,如芍药甘草汤;四是缓和药物性质,调和各种药物,如麻黄汤、调胃承气汤、通脉四逆汤信息资源网等 。
小麦,味甘,性平,属心经 。养心,益脾胃 。本品在其他经典方剂中没有使用过,在以后的方剂中也很少使用 。
大枣,味甘,性平,属脾胃经 。钟应用广泛,其中大部分用于其他药用目的 。一种是补脾益气,如小柴胡汤、炙甘草汤;二是益阴和营,如桂枝汤;三是调和魏莹,如桂枝以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第四,滋养心脾信息资源网,如小建中汤;除心腹邪气,如黄连汤;第六,减轻药物毒性,如石枣汤;七是调和各种药物,如半枝莲辛汤 。枣的剂量从4颗到30颗不等 。用4片,如桂枝麻黄半汤,30片为炙甘草汤 。
多数医生认为,心肺狂躁,脾阳虚弱,甘味能益心气 。当气机上下运化,气机舒畅,脏躁症状就会减轻 。甘麦大枣汤是一种补益心气的药物 。
在我接下来的临床应用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1.精神疾病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精神病”,一般是指一些属于精神病科的疾病,如妄想症、善良、持续易怒、金匮要略中描述的“百合病” 。
[检查案例示例]
(1)王,女,35岁,公司职员 。
因工作困难,家人不理解,抑郁焦虑,或沉默,或烦躁,有时偷偷流泪流泪,夜不成眠,口苦,尿黄,脉数 。
药方:甘草10克,小麦40克,百合30克,生地30克,黄芩10克,淡竹叶10克,大枣30克 。7剂 。
吃了三四剂,感觉不再哭了,笑了 。服用7剂后,尿色正常,夜间睡眠安全 。随访并服用7剂用于巩固 。
(2)李某,女,28岁,小学教师 。
工作繁重,情绪低落,因琐事哭泣,乏力,经常打哈欠,手脚无力,舌红,脉细涩 。
药方:甘草10克,淮麦40克,大枣40克,焦山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 。7剂 。
吃了这个方子,症状减轻了,然后吃了7剂就好了 。
2.用于治疗癫痫 。
癫痫,包括这里常见的痴呆,用甘麦大枣汤合狂梦醒汤治疗效果显著 。它是一种稳定无害的治疗方法,因为它不仅有益于心和气,还能使气血顺畅,并引领方向 。
[检查案例示例]
楚某,女,56岁,家庭主妇 。
这半年来,记忆力下降很快,很少说话 。她曾被医院诊断为痴呆,皮毛发白,脉细涩 。
药方:甘草10克,小麦40克,大枣40克,桃仁10克,姜半夏10克,紫苏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青皮6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 。14剂 。
吃了7剂药,感觉很开心很平静,和人的回答也没有异常,晚上睡的也很好 。
3.本方补血养血 。
几年前,笔者将甘麦大枣汤给大学里的一位教授进行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此方对血象低的患者有有益的作用,无任何不良副作用 。故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虚、实或肿瘤患者,尤其是放化疗后在方中加入甘麦大枣汤,往往有补益心气、苦心经营之功效 。案例很多,我就省略了 。
根据相关文献,甘麦大枣汤有以下临床应用可供参考 。
(1)忍不住小便者,宜与桑螵蛸、益智仁、生牡蛎同用 。
(2)腹泻(慢性肠炎),配合其他健脾止泻药物 。
(3)病毒性心肌炎,配伍白芍、白石英、丹参、瓜蒌、茯苓、柏子仁、远志 。
(4)失眠,配合、侧柏叶、茯苓信息资源网、地榆、黄芩、丹参、朱等 。
(5)脑血管硬化、震颤麻痹,用附子、干姜、茯苓、党参、鸡血藤 。
(6)疯癫,有龙骨、牡蛎等 。
(7)抑郁症,与制南星、生地黄、制黄芩、炒酸枣仁(代替大枣)、莪术、三棱、丹参、琥珀粉混合 。
推荐阅读
- 「千古疑问」报到证丢了怎么办? 报到证丢了怎么办
- 最经典的一首边塞诗,开篇点题,其中两句享誉千古 瀚海阑干百丈冰
- 岳飞墓前跪五个人是谁 千古罪人
- 高通|骁龙898“没了” 曝高通采用新命名方案:就叫新一代骁龙8处理器
- 湖南省委书记|先生千古!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袁老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国旗
- 千古“降痰”第一方!上清肺痰,下补阳气,改善痰多咳嗽
- 一道食疗名方,3味食材,补肝肾、宁心神、益气血!全家都健康!
- 千古奇文!男人必须顺着读,女人却必须倒着读!
- 如何欣赏陈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这首苏轼的诗全文很少人知道, 第一句却是千古名句, 红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