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二 )


它是登高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民俗活动,也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
《重阳登高图》,清代,石涛所绘,纸质版,长99.5cm,宽49.5cm 。
赏菊,饮菊花酒 。
菊花象征长寿 。魏晋以后,重阳节赏菊作诗已成为一种时尚 。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农历九月也叫“菊花月”,重阳节也叫菊花节 。早在晋代,重阳赏菊就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宋代《东京梦里花》卷八记载:“九月赏菊,分几种:其黄白蕊者称‘宛陵菊’,粉红者称‘桃花菊’,白棕心者称‘木香菊’,黄圆者称‘金陵菊’,纯白大者称‘西戎菊’,遍地皆是 。”
文人墨客在观赏菊花的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品尝用新鲜菊花制成的酒 。菊花酒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到了魏朝,曹丕在重阳把菊花送给钟繇,祝他长寿 。据《西京杂志》记载,菊花酒的制作是“菊适,采叶与粟混酿” 。明年九月九日熟了,再喝 。故称菊花酒” 。
到了明清时期,赏菊、饮菊花酒依然盛行,一直沿袭至今 。
直到现在,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还会组织大型菊花展,供广大市民和游客观赏 。
《月满清幽图·重阳赏菊》,清代陈美所绘,绢本,彩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
山茱萸
山茱萸,又名“邪翁”,是一种常绿植物,有香味 。具有杀虫消毒、祛风散寒、消除积食、治疗寒热的作用 。把山茱萸作为一种药物,可以帮助你保持健康,摆脱疾病 。
重阳节种植吴茱萸的习俗大概起源于晋代 。周初《方志》载:“九月九日,法数九而不射,但本月尚流行,插山茱萸室,说是除邪气,克制初寒 。”
唐代重阳插吴茱萸很常见,吟诗的篇章也很多,如杜甫的“明年谁知?”仔细看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山茱萸,朱芳的“你要把头发发在头上,学学他年轻时的样子”,王维的“你要是知道你哥在哪儿爬,少一个人就插吴茱萸了” 。
宋代以后,重阳种植吴茱萸的做法逐渐式微 。这种习俗现在很少见了 。
清代王沫沫诗画,石涛作,印刷,设色 。
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吃重阳糕,尤其是北方地区,特别受欢迎 。
吃重阳糕的习俗始于汉代,当时称之为“小米糕”或“松饵” 。在宋朝,吃重阳糕非常流行 。《东京梦华录》上写着:“在(重阳节)前一两天,每家都要奉上面粉蒸饼,上面插上剪彩旗,拌上石榴、栗色、银杏、松子等水果 。”
在清朝,重阳节期间还会举行“花糕宴” 。《武林旧事》中写道:九月九日重阳节,“杜人每月饮新酒,皆以菊花饼为食,拌以糖肉面,以肉丝鸭饼,饰以石榴,并标有清代《景帝岁时纪胜》载:“京师重阳节花饼,极美 。“有油糖炉的作者,有蒸面和干果的作者,有碎米和黄米的作者,都是剪五色旗作为符号的 。”
诗歌文化
此词写于1929年重阳节 。当时,毛泽东正在福建上杭县临江楼上养病 。重阳节到了,院子里的黄花像散落的黄金一样盛开 。笔者感觉人是容易衰老的,但是天却不容易衰老 。重阳节每年都举行 。今天是重阳节,战场上的菊花还是那个味道 。秋风劲吹 。风景虽不如春天明媚,却比春天壮美 。这条大河覆盖着霜 。
第一首词充满活力,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情怀 。
张二年(公元669年),来到益州新都任职 。秋冬之间,鲁从宜州来到了子洲 。9月9日,重阳节,四川官员邵大珍与、陆游览玄武山,互相犒赏 。这首诗是当时的写的 。作者的乡愁飞过淡淡的风和烟,和外地的朋友喝着菊花酒,看着大雁南飞,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不在的时候,难免会想家 。当你在重阳节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想家 。整个诗景充满了情感和抒情,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 。
这首诗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任池州刺史五年时所作 。9月9日,重阳节,笔者和朋友带着酒去爬城东南的齐山 。日常作者严肃,不苟言笑,但节日攀登的快乐冲淡了日常的苦闷 。面对秋色,诗人不自觉地笑了,笑吟吟地折了一把菊花 。即使是秋天,江南的群山依然是淡淡的蓝色 。人们爬上这片蓝色的山顶往下看 。所有的东西,包括刚飞进来的,都在那里 。
大雁倒映在山下的河水里,这样的秋天让人想抱在怀里 。
【秋游赏菊...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