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韩流大败局( 三 )


中国品牌可以复盘什么?
“类似的风险,正摆在我们面前 。”一位不愿具名的新消费快消品类创始人告诉虎嗅,2020~2021年直播流量红利正在消失,而2021年下半年直播圈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一个旧的流量时代终结,“而我们大部分新消费品牌也高度依赖代工,在产品力上并不够强 。”
一位化妆品圈资深从业者表示,在韩国美妆、护肤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后,原本的韩系代工产能,正在成为中国新品牌的关键供应方 。“甚至可以说,部分品牌的内核还是韩系产品那些东西,就是名字、品牌、包装盒文字中国化了 。”这位业内人士略感悲哀的是,相比于悦诗风吟等品牌,本土美妆、护肤品大多还“缺失线下” 。
一个在圈内经常被聊起的话题是,2016~2018韩系产品逐渐败退后,留出的市场空白到底是被本土新品吃下,还是被欧美大牌拿走?
有投资人曾在2020年时表示,当时在大化妆品赛道、女装赛道、咖啡赛道中,确实有一些项目在“以韩系品牌为模板创业”并基于此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
这位投资人指出,这类品牌多为下沉市场相关的新消费品牌,而非在高线城市声名鹊起的几个明星产品 。以悦诗风吟为例,悦诗风吟在中国市场的关键布局其实是以二、三线城市为主,甚至是一些消费能力较强的四线城市 。
有熟悉悦诗风吟中国市场发展脉络的人告诉虎嗅,悦诗风吟等韩系产品主要定位于相对下沉市场的年轻女孩——这些人群本身就是韩剧、韩综、韩团的“易感”人群 。在2015~2016年,搜狐视频曾发布过关于观众画像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显示当时美剧的受众普遍以高线城市、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为主;而韩剧的受众更多为下沉市场、年轻女孩 。
一个被视为“有参考价值”的打法是,韩系品牌证明了在下沉市场高效开疆拓土的成功逻辑:基于适合下沉用户的流量、迅速扩大点位覆盖、注重圈层社交 。
值得注意的关键,就是圈层社交 。
当时大部分韩系产品在下沉市场扩张时,都非常注重基于门店的“社交网络” 。曾在某韩系护肤品牌供职的Lisa告诉虎嗅,当时大牌的门店在这些下沉市场往往给人“咄咄逼人”“高冷不可攀”的形象,“小姑娘兜里只有100元,去这些大牌门店,会感到很有压力 。而门店BA看到这类小姑娘也是态度冷淡 。”
据她透露,当时部分韩系品牌在营销侧,采用了源自韩国和日本市场的培训和管理模式——要求门店BA以更亲近感、低姿态的方式去和这些年轻女性消费者沟通 。“甚至一些韩系品牌,允许这些消费者拿着用过的口红来退换——一方面增加了到店频次;一方面给消费者留下了好印象 。而本身这些产品的毛利极高、成本极低 。”在这些门店中,还会布满源自韩剧、韩综的海报、设计元素 。门店BA还会被培训相应的话术,比如当一个女孩尝试某款“偶像艺人代言的明星单品时”会被鼓励“看起来很像XXX” 。
但这些“形式上”的优点,并不能掩盖韩系产品质量本身的问题 。
在咖啡和化妆品领域,2015~2017年,围绕韩系产品的吐槽逐渐增多 。一个关键的对比是日系产品,淘宝小店店主温恬恬告诉虎嗅,取代韩系市场空白的主要是日系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在2016~2018年购买力变强了,更愿意尝试略贵的日系产品,另一方面日系产品在质量上、口碑上确实普遍好于韩系产品 。”
而在她看来,中国本土新品在2019~2020年逐渐开始在市场上分食流量,“本土美妆在2019年很强势,当时很多原本韩系、日系的购买力都被吸引到了本土产品,但疫情后随着欧美大牌降价,本土品牌正在面临较大压力 。”
眼下,随着韩系咖啡淡出中国市场、韩系化妆品陷入中国市场“寒冬期”,中国品牌正在面临一个新的状况:市场上减少了韩国对手,和欧美日品牌形成更直接的竞争关系 。但本土品牌到底能否吞下韩系退潮后空白的市场呢?
从咖啡圈来看,这一趋势已经明显;而在化妆品世界,2022年或许正是重构市场格局的关键节点 。
【韩国|韩流大败局】
韩国|韩流大败局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