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f情人节假奢侈品泛滥,鉴定师:每个假货都有故事,不能在顾客伤口撒盐( 二 )



tiff情人节假奢侈品泛滥,鉴定师:每个假货都有故事,不能在顾客伤口撒盐
文章插图

情人节前夕,广州太古汇Chanel门店外,时代财经/摄

奢侈品鉴定师等于“情感鉴定师”?

有意思的是,在二手奢侈品回收市场,他们还看到了不少因购买奢侈品而引发的感情问题。

可欣告诉时代财经,她的顾客曾有过这样的操作,有顾客会向伴侣索要一个自己喜欢的指定商品,当收到心仪的礼物之后,以回收价格转手将该商品卖给二手奢侈品店,随后自己去市场上购买该商品的“复刻/定制版本”,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假货”,用于日常使用,这样既不会伤害送礼人的心意,自己也能获得一笔现金。

作为一名奢侈品鉴定师,除了可欣说的“套路”,冯强还看到了另一个现象。

“本来奢侈品的售假市场就一直十分活跃,节日前后大家购买奢侈品的需求激增,爆款商品门店基本处于缺货状态,有些不太懂奢侈品的人要想买到心仪的款式只能选择代购或者其他缺乏保障的平台,他们就可能买到假货。”随着节日前后的出售者增多,冯强的鉴定工作也愈发忙碌,鉴定出假货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据他透露,还有不少人知假买假。

“礼物刚到手,我惊讶又惊喜,但我觉得他并没有那个消费能力。”去年,王樱桃的情人节礼物是一个市面价值8000元左右的LV包包,“我开玩笑的问他,花了多少钱买的,他笑着说9块9,我看出来了,他在掩饰。”

王樱桃后来把礼物拿去鉴定,鉴定结果果然为假货,她又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来生活中男朋友对自己的种种不好,在情人节后的一周,王樱桃提出了分手。“失望又无奈,其实情人节送什么真的不重要,只要看得到他用心了,买些好吃的、情侣装都可以。”

她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对女朋友送出以假乱真的奢侈品,是出于什么原因,但“想起来都有点犯恶心”。

王樱桃不是第一个看破情人节“假奢侈品礼物”套路的人,社交平台上的“王樱桃”在节后特别多,还有很多人选择在收到礼物的第一时间拿去做鉴定。

二手交易平台上,45元一套的Tiffany手链被卖家标上了“情人节送礼首选”的标签,告知卖家节日前已卖出了10余套。

如今的情人节礼物,奢侈品泛滥,真心实意反而“奢侈”。

球鞋鉴定师勾玉对时代财经说,相比传统的奢侈品,年轻潮人也会选择高价球鞋来送伴侣,但转卖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少球鞋发烧友在情人节前后去二手转卖平台蹲点。

“前年情人节,一个顾客在闲鱼上蹲到了标价为300元、但市价为2200元的Air Jordan11,这位顾客收到的这双鞋的鞋盒中,还躺着一封写给卖家的情书。”勾玉称,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也都正常。

“鉴定到假货,有些顾客会跟我们说,但有些顾客不会,每个假货背后都有个故事,不能在顾客伤口上撒盐。除了情人节,很多顾客也会选择在分手之后,把对方送的奢侈品拿去鉴定,我们一个顾客背了4年的包就被鉴定为假货。”做奢侈品鉴定做得多了,冯强有时也戏称自己为“情感鉴定师”。

奢侈品何时能够量化感情了?

谁在用“奢侈品”量化感情?

“你不买包了,这情人节咋过,还要想新的过节方式太为难我了!”阿塔连续三年的情人节礼物都是奢侈品包包,七夕节礼物也是。她告诉时代财经,受疫情的影响,以前都是一起出去玩,现在就只能买包。

疫情肯定不是奢侈品在情人节爆火的唯一原因。一位学习心理学、从事市场分析研究工作的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奢侈品并非快消品,购买动力受到性价比等其他因素影响比较小,其中一个突出的因素可能是社会认同感。

有研究认为,奢侈品本质提供的是“社交价值”:对于富裕阶层,奢侈品能让其在社交中彰显身份;对于中产阶层,奢侈品能让其在交往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获得社交溢价;对于二手商家来说,更受市场欢迎的、更流行的“经典款”奢侈品,社会认可度更高,流通性更强,也就更能保值和增值。

“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相关内容比比皆是,还延伸出了‘包治百病’的理念,跟风和从众心理让更多人不仅认可了自己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同时也认可了奢侈品的‘社交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奢侈品假货源源不断,在人际交往中,有人愿意用更低的价格、冒着更高的风险去获取奢侈品‘社交溢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