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4年没戏拍,差点去卖红薯,他是中国最被低估的男演员( 二 )



1971年 , 于和伟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
他3岁丧父 , 全家靠母亲在街上摆摊养活 。
由于他是9个兄弟姊妹里的老幺 , 自小得到的宠爱更多 。

当高龄的母亲奶水不够 , 外加忙于生计 , 处于哺乳期的大姐就让他吃;
后来上学没钱 , 学杂费加住宿费一年要七百多 , 搁在他家 , 简直是一笔巨款 。
但姐姐二话没说 , 全力支持 , 为此直接卖掉自家孩子的钢琴 。
“咱家还没出过大学生 , 好不容易要出来一个 , 我砸锅卖铁也得供你”
用于和伟的话讲 , 如果不是大姐 , 他很可能会去卖烤红薯 , 一辈子就这了 。
时至今日 , 他都为没能见到大姐最后一面 , 而懊恼悔恨 。

尽管相比姐姐 , 母亲不识字 , 没有文化 , 在很多地方帮不上他 , 但他直言 , 是妈妈教会他做人 。
“她教育我们要干干净净的 , 不能没有骨气 , 不能没有自尊 , 不能有劣性 。 ”
她让他知道不识字有坏处 , 但跟有没有文化 , 其实是两码事 。
这带给于和伟的影响 , 是一生的 。

谈起对于和伟的评价 , 合作过的导演、演员 , 回答清一色的是认真、较真 。
刘涛为能与他搭戏 , 感到开心 , 因为他能帮她在角色上发掘更多的点;
对于选剧本 , 他更是严苛到“宁可不接 , 也绝不演不合适的” 。

如今成为老戏骨 , 这样做无可厚非 , 但对当时刚从上戏毕业 , 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漂泊的他来说 , 其中艰难 , 外人可以猜到 。
不过 , 于和伟都咬着牙扛过来了 。
而他日积月累的演戏功底 , 也终让他发光发亮 。
2003年 , 他遇到人生的贵人 , 高希希 。
得到他的提点 , 于和伟出演《历史的天空》里的头号反派万古碑 。

该剧虽说与同期的《亮剑》在名气上有悬殊 , 但论质量和口碑 , 却一点儿也不差 。
就是在这样一部作品里 , 于和伟和张丰毅、李雪健等戏骨同框飙戏 , 毫不怯场 。
他把脸正心险的干部形象 , 演得活灵活现 , 让人“恨得让人牙痒痒” 。
在这之后 , 于和伟又接连出现在高希希执导或监制的作品 , 成为其御用反派男演员——
《搭错车》里的苏民生、《城市里的春天》里的机关干部、《男人底线》里阴冷顽固的赵通达、《纸醉金迷》里的奸商......

可要知道 , 同一类角色演多了 , 会让外界对其造成刻板影响 。
容易被观众骂不说 , 把握选角权的导演和制片也会先入为主 , 致使演员戏路变窄 , 受到局限 。
但 , 在于和伟看来 , 他向来只看剧本和角色 。
只要由衷的喜欢 , 至于所谓的转型问题 , 压根不考虑 。
“我喜欢比较新鲜的角色 , 所谓新鲜就是之前从未塑造过的角色类型 。 只要是好的剧本 , 富有挑战性的角色 , 我都想尝试一下 。 ”

即便于和伟这样讲 , 但厂长认为 , 这种想法完全基于他的实力 , 自信与底气 。
毕竟 , 这位可是个凭一己之力 , 就差点霸屏“三国”的男子 。
之所以这样讲 , 是因他分别饰演过一对儿死对头:
刘备和曹操 。
两者——
一个是心慈手软、主张仁政的爱国之君;
一个是“宁肯我负天下人 , 休叫天下人负我”的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
截然不同 。
在《三国》 , 他赋予刘备新的样貌和肉身 , 在仁厚之余 , 为他添一分草莽英雄的气度 。

刘备不再是只会哭哭啼啼 , 靠着谋臣武将夺取天下的君主 。
他更立体 , 有很多面 。
让人看到其竭尽一生 , 多少次仓促羁旅 , 多少次寥落行役 , 看他在收敛悲欢背后的悲欢 。

不难看出 , 于和伟成为众人心中的刘皇叔 。
他也被评价为《三国》成功的亮点之一 。

然而......
时隔六年 , “刘皇叔”又成了曹操 。
拍《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 起初争议很大 , 况且有陈建斌的霸气曹操在前 , 外界质疑于和伟能否胜任 。
事实证明 , 是我们多虑了 。
他的曹操 , 拥有豪迈豪迈的王者风范 , 眼神透露出杀伐决断 。

他能自信说出:
“时不我待 , 华佗治病 , 我治天下” , 魅力十足 。

有粗狂 , 也有细腻 , 有威严 , 也有脆弱 。
一如历史中的曹操本人 , 他口碑不一 , 在性格和行事作风上都充满矛盾 。

凭借此角 , 于和伟获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男配角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