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刚|“军人专业户”巫刚:从木匠到演员,离婚十几年至今还是单身( 二 )



上世纪60年代 , 国内政治环境在大兴运动风气 , 从事文艺工作的巫刚父母也没有躲过批斗 。
他们失去了原来热爱的文艺工作 , 甚至被关了起来 , 之前幸福优渥的家庭一瞬间跌到了谷底 。
特殊时期 , 大家纷纷避之不及 , 就连和巫刚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们 , 都开始远离他们 。

父母出现如此变故 , 还是小孩子的巫刚也不再自信了 , 开始变得自卑敏感 。 童年的小孩子 , 总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 。
一次巫刚家附近的一群小朋友 , 模仿着大人们搞运动的样式 , 来巫刚家里进行“抄家” 。
7岁的巫刚自己一个人在家 , 看着他们乱翻父母的东西 , 打碎自己的玩具 , 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 , 心里无比愤怒 , 便拿起铁铲和他们打了一架 。

事后巫刚父母向受伤的小孩登门致歉 , 还把巫刚送去了外婆家 。 到了外婆家 , 巫刚虽说受到了百般疼爱 , 但是却越发感到孤独 。
外婆总是在贫乏的物质中挤出一个馒头 , 一个鸡蛋来给巫刚加餐 , 巫刚渐渐长大也越来越懂事 , 学会了做家务分担家人的压力 。
1969年 , 巫刚的父母终于复工 , 但他们不再是熠熠生辉的文艺工作者了 , 而是干起了体力活 , 在四川老家进厂当工人 。

搞了一辈子文艺的父母 , 突然要靠体力吃饭了 , 每天早出晚归 , 工作很是辛苦 。
巫刚便担起了日常接送妹妹的任务 , 学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家务 , 还开始研究做一些简单的饭菜 。
这时的巫刚 , 还只是一个9岁的小孩子 。

生活虽然很辛苦 , 但还是有一些趣事 。
巫刚小时候总是贪玩不回家 , 母亲便常常买上五六斤的毛豆让他负责剥 , 天天要赶着回家剥毛豆 , 巫刚不仅不能出门玩了 , 还越来越讨厌毛豆这个食物了 。
当时父母拿了一些复员费 , 给巫刚买了时髦的自行车 , 巫刚便用自行车跟同学们做交易 , 他把自行车借给同学骑 , 人家就来帮他剥毛豆 。

1973年 , 父母回到了济南 , 巫刚则继续留在成都生活 。
折腾了这么久 , 巫刚儿时喜欢模仿人的演艺兴趣被生活渐渐消磨 , 这时他的大学生叔叔又让他重拾了文艺爱好 。
叔叔接受过高等教育 , 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 , 巫刚受到感染 , 读遍了《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 , 书里的世界让巫刚在繁琐的生活中 , 始终没有忘记喜欢文艺的初心 。

生活所迫 , 做木匠养活自己1975年 , 巫刚回到了山东青岛 , 也到了可以工作的年纪 。
运动波折给家庭带来的重创 , 始终是父母心中的痛 , 他们知道儿子从小就喜欢文艺 。
但是为了让儿子日后的生活更加稳定 , 还是希望巫刚去当工人 , 学个一技之长 。
当时进工厂干技术 , 为国家服务是人人艳羡的工作 。

次年巫刚读完了初中 , 在父母的安排下开始做木匠的工作 。
那个年代 , 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对木门 , 柜子这些木质家具的需求 , 大衣柜还是结婚时重要的陪礼 。
于是巫刚便去了北海船厂 , 开始学习做木匠活 , 因为心思细腻 , 为人负责 , 他做的家具都要比别人精致许多 。
“老虎腿”“雕花柜”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 后来还当上了高级木工 。

木匠活越做越熟练 , 巫刚积累了不少老客户 , 生活过得也还算如意 。
做木匠不仅让巫刚有了养活自己的经济能力 , 还给他积攒了好人缘 , 因为做工技艺精湛 , 许多亲朋好友争着抢着要让他做家具 。
父母眼看巫刚有了一技之长 , 生活也特别顺心 , 感到特别欣慰 , 以为日后会一直这样安稳度过 。

但其实巫刚对木匠的工作没有喜欢与否 , 只认为是个谋生的手段而已 。
他本以为 , 自己听从父母的安排 , 过上父母眼中的好日子就好 , 但是心底没有坚持的动力 , 巫刚对木匠的工作越来越烦躁了 。
在空闲时间 , 巫刚特别喜欢听广播 , 受到当时热播的《渔岛热潮》影响 , 巫刚又冒起了去当渔民的念头 。

或许是当木匠的生活太过无趣 , 他总是想找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做 。
在母亲的帮助下 , 巫刚去到了船上做电工 , 当时他还只是个小学徒 , 对电工的常识一窍不通 。
炎炎夏日 , 巫刚常常跟船员们跳进海里冲凉 , 一番凉爽之后 , 他竟然全身湿淋淋地就去拉电闸了 , 结果直接被电出几米远 。

这次意外 , 给巫刚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 再也不敢碰电 , 电工的活也不可能再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