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港影:一场加法,以代表作数量论高低,再窥演技的真相

电影|港影:一场加法,以代表作数量论高低,再窥演技的真相

文章图片

电影|港影:一场加法,以代表作数量论高低,再窥演技的真相

文章图片

电影|港影:一场加法,以代表作数量论高低,再窥演技的真相

文章图片

电影|港影:一场加法,以代表作数量论高低,再窥演技的真相

文章图片

电影|港影:一场加法,以代表作数量论高低,再窥演技的真相

文章图片

电影|港影:一场加法,以代表作数量论高低,再窥演技的真相

文章图片



在文字中证道 。 ——唐泪
此前尝试探讨了香港演员的金字塔阵容结构 。

意见正反颇多 。
实属正常 , 一则对电影的鉴赏力参差不齐 , 二则有审美偏好的差异 , 三则粉丝意气问题 。
尤其很多粉丝视角的人 , 他们非偶像不看 , 而爱到深处 , 就不能接受其他演员的作品能比自己喜欢的演员更好 , 但与之同时 , 他们又完全不了解其他人作品和表演情况 , 所以就形成了印象偏差 。
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影迷 , 建议多了解作品再参与讨论 。
另外还有一部分影迷 , 对电影的认知和判断并不准确 , 他们混淆了商业娱乐和文艺小众电影的品质标准 , 也并不能够准确判定演员的表演段位 , 错将常规自然当作惊艳绝顶 。
故而 , 本文将从演员不同阶段代表作出发 , 以作品厚度来定论演员能力 。
我们选取十位大咖演员 , 配角不列 , 他们作品先天不足 , 特定类型如周星驰亦不入列 。
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 。
中等质量及以上作品 , 数量愈少、比例越低则演员的综合实力可视作越弱 。
这就是所谓“代表作论高低” 。
以之再窥演技真相 。

出道第一个十年 。
首先是周润发 。
他在1976年踏上大银幕 , 至1985年累计作品数为25部 。
这个期间有《胡越的故事》、《花城》、《倾城之恋》和《等待黎明》四部作品上佳 , 尽皆文艺小众电影 , 其中《等待黎明》助其首封金马影帝 。
对于周润发的评价其实有个误区 。
因为他后期的商业电影太过强势 , 所以大多数影迷都迷恋其“双枪小马哥”式角色 , 在判定演技的时候 , 自然就带入了该类表演去和其他演员对比 , 而如果真正沉下心去品读他的文艺类型电影 , 会感受到其入戏与共情能力的双优 。

第二个是刘德华 。
1982年拍首作 , 至1991年作品数为72部 。
可圈可点的电影只有《旺角卡门》、《天若有情》及《五亿探长雷洛传》三部 , 这个良品率很低 , 不过这个问题与他接片路线有关 , 有大量粗制滥造的商业娱乐电影充斥其间 , 这个阶段的刘德华 , 个人表演风格逐渐成型 , 但因电影类型关系 , 其角色塑造大多浮光掠影 , 难以深入 。
接下来是梁家辉 。
1983年出道 , 至1992年期间上映作品36部 。
其中有《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火龙》、《情人》、《新龙门客栈》和《棋王》六部作品可单列佳片 , 不过“皇帝”角色就占去一半 , 那个年代可谓名导如云 , 梁家辉这六部影片无一例外 , 皆出自顶级名导之手 。
而后三部作品虽未拿奖 , 但演技表现能力其实要远远超过首作《垂帘听政》 , 这个例子再次表明 , 奖项并非是判定影片质量和演员能力的唯一标尺 。
另一个同期出道的演员是梁朝伟 。
他与梁家辉同一年出演电影 , 至1992年参演电影25部 , 仅有《悲情城市》和《辣手神探》两部可列 , 属于影路积淀期 。

张学友1986年出道 , 到1995年息影 , 刚好十年 , 总计作品数56部 。
反复挑拣 , 只有三部影片可入列 , 分别是《最佳女婿》、《旺角卡门》和《喋血街头》 , 其中有两部是配角 , 另外两部是三主角之一 , 而张学友相对其他演员 , 吃亏的地方在于个人担纲作品较少 , 也通常表现出配戏精彩但主角戏乏力的特点 。
另一个演员与他同年度开启影路 , 刘青云 , 十年期间参演电影43部 。
有影响力和品质的作品 , 或仅有《新不了情》、《无味神探》和《呆佬拜寿》三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