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马斯克一周套现440亿元想干啥( 三 )


文章图片
特斯拉美国官网显示 , Model Y Performance的预计交付日期已经延迟到2022年1月 , 这意味着年内在美国市场已经宣告售罄 。 Long Range版的预计交付日期更晚 , 到了2022年6月 。 而在国内 , Model Y标准续航版在国内的预计交付时间为6至10周 , 长续航版和Performance高性能版则有望在第四季度交付 。
为何涨价 , “迫不得已”?
此番连续上调售价 , 似乎是特斯拉“迫不得已”的策略 。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解释此前也曾上调售价的原因:“我们的目标是让汽车的价格尽可能便宜 。 但是 , 我们的供应链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 所以我们不得不暂时提高汽车价格 。 不过 , 这只是暂时的 , 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汽车的价格 , 让它们更便宜 。 ”
“成本压力”固然存在 , 但远未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 相反 , 特斯拉的涨价之举或许为了将毛利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 。
10月21日 。 特斯拉发布的财报再度惊艳资本市场:公司在第三季度创造了多项纪录 , 获得有史以来最好的净利润、营业利润和毛利率 。
具体来看 , 特斯拉第三季度实现总营收137.57亿美元 , 折合人民币约为875.57亿元 , 同比增长57%;净利润16.18亿美元 , 折合人民币约为103.45亿元 , 几乎达到了去年同期的五倍 , 在其他多数“造车新势力”仍在亏损之时 , 特斯拉已经连续9个季度实现盈利 , 猛增的势头令传统老牌车企也望尘莫及 。
此外 , 今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的涨价和芯片荒的愈演愈烈 , 造车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也迎来涨价潮 , 汽车生产企业成本陡增 , 但特斯拉前三个季度的汽车毛利率却从去年的26%增至今年的29% 。
这一数据可谓对其他车企形成“降维打击” 。
行业内 , 精于成本控制的日本丰田汽车一直保持着行业顶级的盈利能力 , 其2021年一季度毛利率为19.2% , 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德国大众同期毛利率为17.5% , 而部分汽车品牌毛利率甚至低于10% 。 即便是豪华品牌的单车毛利率普遍较高 , 而德国保时捷的单车毛利率为16.7% , 特斯拉近乎是保时捷的2倍 , 法拉利则为18% 。
在新能源新势力内部 , 特斯拉的盈利能力也是鹤立鸡群 。 2021年二季度 , 理想、蔚来、小鹏毛利率分别为18.9%、18.6%、11.9% , 与特斯拉差距同样明显 。
特斯拉在递交的文件中表明:毛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Model 3 和 Model Y 的销售和生产组合发生变化;且位于上海的“超级工厂”产能增加以及中国本地化采购和制造的材料、制造、入境运费和关税成本降低 , 导致Model 3和Model Y的平均单位成本显着下降 。
被夹击的特斯拉
虽然特斯拉财报业绩屡创纪录 , 但并没有带起它的股价 。 在随后的盘后交易中 , 特斯拉汽车的股价甚至下跌超1% 。
有分析师指出 , 特斯拉的盘后转跌有可能是因为特斯拉的季度收入不及外界预期 。
郑谊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解释道 , “现阶段特斯拉股价已经很高了 。 除非是有利好消息 , 比如说新车型上市、推出等消息推高股价 。 若没有特别大的利好消息 , 特斯拉能维持当下的股价就已经很不错了 。 ”
有分析师认为 , 特斯拉的股价之所以难以起飞 , 还来自其他新晋竞争对手的施压 。
11月10日 , 电动汽车制造商 Rivian 在纳斯达克上市 , 融资规模达120亿美元 , 是美国史上最大IPO之一 。 在Rivian背后 , 有亚马逊和福特的支持 , 实力不可谓不强 。
除了Rivian , 近来 , 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也进军了自动驾驶汽车领域 。 在发布会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 , 自动驾驶工具包Hyperion 8已发布 , 可以用于2024年的车型 。
Morningstar的分析师Seth Goldstein表示:“英伟达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布 , 是本周特斯拉被抛售的一个因素 , 尽管特斯拉目前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 但如果英伟达的技术很好 , 并且2024年开始出现在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汽车中 , 那么特斯拉将面临更大的竞争 。 ”
对此 , 郑谊表示 , 今后每一个汽车厂商都有自己的驾驶辅助系统 , 且实现方式不一 。 “特斯拉用摄像头 , 其它品牌则是用激光雷达 。 特斯拉选择自研芯片 , 英伟达芯片则是用于其他汽车品牌 。 ”郑谊向采访人员表示 , 其他自动驾驶汽车与特斯拉分属不同的系统 , 因此特斯拉并未因此而受到压力 。
相比起技术领域 , 特斯拉当下在价格上的压力或许更大 。 正如上文提到 , 特斯拉在美国频频提价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 已经成为特斯拉赖以生存的关键 。 若上调价格 , 或会促使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