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丽娅|在没有互联网的30年前,克莱德曼怎么成了中国顶流钢琴家( 三 )


纵然克莱德曼在作品中也不乏炫技成分 , 比如《童年的回忆》第二段快速下行琶音 , 《星空》过门中八度颤音 , 但整体来说难度不算太大 , 五级水准就能基本驾驭 。 即便是入门者 , 也能弹出至少“感动自己”的效果 。
也正因为如此 , 他的作品得以在初、中级练习和考试曲目中长期霸榜 。

国内的钢琴入门教材和琴谱 , 仿佛不印上克莱德曼的肖像就没人要
钢琴学习热所催生出的“硬件”刚需 , 还挽救了当时濒临绝境的国产钢琴制造业 。 1994年 , 北京钢琴厂在改制为星海集团之后起死回生 , 日夜赶工也无法满足雪片般的订单需求 。

94年一台星海115H的购买资格 , 在一些地方要用五张“桑塔纳票”来换
彼时的南方大地 , 更是涌现出了许多不知名的新厂家 。 有的奸商改用18磅铁锤3锤定音 , 让大量“流水线次品”流向了市场 。 还有的企业主 , 拿克莱德曼的石膏像代替了关二爷 , 放在神龛中每日供奉以求财源广进 , 用各种无下限的无厘头提前诠释了“非蠢即坏”的含义 。 也有的品牌恪守底线 , 逐渐成长为了国货精品 。
抛开了那些或让人热泪盈眶 , 或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片段 , 严格而言 , 克莱德曼其实并不属于中国古典音乐领域 , 应该归入流行音乐的研究范畴 。 然而 , 谁也无法否定他在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贡献的重要作用 。
虽然在国内接受过的近百次专访中 , 他从未表露过类似的意愿 , 但在客观上 , 这位大师成功启发了中国人的音乐审美 , 以及整个社会对音乐生活的向往 。
5
在中国音乐教育基本普及 , 听众审美能力逐步提高的今天 , 长期享受中国人“零差评”的钢琴王子 , 却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交网络时代 , 成为了争议人物 。
在学院派看来 , 克莱德曼曲目中的古典元素 , 实际上只是“彩蛋”般的存在 , 他并没有普及古典乐 , 连通俗化的改编都算不上 。

著名钢琴家周雨思对克莱德曼的“古典属性”做了如下客观总结
在刷出一堆亮眼的销量和票房数据的同时 , 克莱德曼一生并未获得过多少有分量的音乐奖项 。 就连“钢琴王子”的称号 , 也源于美国第一夫人南茜·里根当年随口的一句客套话 。 再加上学术界的集体Diss——诸如“难度偏低”、“结构简单”、“缺乏变化”、“乏味油腻”等等差评 , 也随之让不少人主动关闭了美丽的童年滤镜 , 纷纷加入了质疑者的行列 。

这些关于克莱德曼“艺术成就”的文案 , 隔着屏幕都有一股浓烈的尴味
在互联网的放大和扭曲之下 , 德艺双馨的他 , 也时常被负面事件包围——他代言的钢琴 , 一度被人怀疑是“假洋品牌” 。
近十年来 , 克莱德曼频繁来华演出 , 但却不见98年黄果树瀑布露天音乐会的震撼盛况 。 有时在楼盘发售、企业年会的舞台上 , 也能发现他的身影 。

在这些规格不高的演出中 , 伴随昔日偶像的常常是错误百出的弦乐四重奏 , 经常盖过主奏声的伴奏带 , 简陋的灯光和粗制滥造的PPT舞台背景……一幕幕不忍直视的画面 , 让无数人直呼“毁童年” 。
或许 , 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真的过去了 。
打着米其林招牌的炸鸡店、欧美古典届的刀郎、精通“财富密码”的洋倒爷……曾经迷倒亿万国人的钢琴王子 , 就这样被贴上了各种网暴标签 。 对此 , 克莱德曼从未反击 , 甚至没有半句辩驳 。 他只是默默守护着自己的事业 , 同自己全球各地的粉丝们亲密互动 。

克莱德曼始终热爱着他的中国乐迷
或许 , 他就是当年教会你九九乘法表的那位启蒙导师 。 多年之后 , 当你拿着高数课本站在他的面前 , 没等开口 , 他已经尴尬地摇头:“对不起 , 我教不了现在的你了 。 ”
通过巨人的肩膀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的我们 , 低头回看那些曾经的启蒙者 , 可能也会发现他们的水平其实并不算顶尖 。
有人在为自身成长感到骄傲的同时 , 并不会忘记对恩师的爱与感谢 。 而有的人则动
辄嘲讽鄙视 , 恨不得赶快与其彻底划清界线 , 才能彰显卓尔不凡的自我价值 。
在克莱德曼16岁黯然离开巴黎音乐学院的时候 , 他默默地对自己说道:“或许 , 我已经没有机会到达理想的高度 , 但我可以用自己的音乐帮助更多的人 , 让他们奔向更远的地方 。 ”
今天 , 无论钢琴王子昔日的流量们如何看待自己 , 已经布满岁月痕迹的面庞 , 依然会闪现出那标志性的微笑——因为这位年近古稀的这位老人知道 , 他一生所致力的事业 , 已经接近完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