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靠“造”评论靠“控”,治理“唯流量”乱象刻不容缓


人设靠“造”评论靠“控”,治理“唯流量”乱象刻不容缓
文章图片

从郑爽代孕、偷逃税到吴亦凡涉嫌强奸被捕 , 再到张哲瀚参观靖国神社 , 近一段时间 , 数位娱乐圈流量明星接连翻车 , 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 。 一向被粉丝热捧的“完美偶像”竟然劣迹斑斑 , 精心打造的人设原来只是伪装的华丽皮囊 。 在吴亦凡已经被公安机关拘留的情况下 , 竟然有大批粉丝在网上疯狂“洗白”,一系列令人无语的疯狂举动 , 暴露出年轻人的畸形化审美以及“饭圈”追星的种种问题 。
明星横空出世:流量靠“刷” , 人设靠“造”
流量时代 , 常有一些莫名爆火的小鲜肉突然走进人们的视野 。 长时间以来 , 不认识“流量明星”还被认为是落伍的表现 , 一些老戏骨在综艺节目中坦言“没听说过某人”甚至被骂上了热搜 。 一些奇怪的现象令人费解:某某小鲜肉毫无征兆地横空出世 , 刚出道就有人在各个网络平台追着喊“某某勇敢飞 , 我们永相随” 。 而这样的现象竟然已经普遍化 。
流量明星微博转发量动辄百万、千万 , 甚至过亿 , 靠软件刷流量的乱象被戳穿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设接连崩塌……近年来 , 关于明星流量造假、人设崩塌的新闻常常登上热搜 , 文娱圈的遮羞布也被一点点揭开 。
围绕流量明星形成的庞大产业链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 大量新晋明星的成长之路依托粉丝运营和公司公关 , 形成套路化的模式:流量靠“刷” , 人设靠“造” , 评论靠“控” , 口碑靠“营销” 。 粉丝运营部门负责买粉、买热搜 , 组织粉丝打榜、应援、反黑等;而公关公司则从媒体宣传、网站评分、控评等方面为流量明星舆论造势、扫清障碍 。 流量明星直接关乎巨大而复杂的商业利益 , 往往成为商战的棋子 。 围绕流量明星展开的番位之战、粉丝骂战、恶意攻击等一系列低俗野蛮的“饭圈”乱象屡见不鲜 。
“饭圈”乱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文娱行业乱象 。 上综艺、炒作、刷数据 , 小鲜肉经过资本的运作 , 摇身变为流量明星 , 再通过跨界在各领域刷脸 , 逐步被包装成多栖“小花”“小生” , 文娱圈逐渐演化为靠资本不靠作品的行业闭环 , 行业生态越来越无序 。 大量小鲜肉主演的影视剧 , 一边是评分持续走低 , 一边是热搜不断;一边是毫无口碑可言 , 一边是利益方赚得盆满钵满 。 这种毫无逻辑 , 违背文艺作品发展规律的现象竟然长期存在 。 而由此引发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数据造假”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流量靠“刷” , 人设靠“造”的造星模式传递的是一种通过造假不劳而获的不良价值观 , 更是一种人为控评干预文艺评论的错误导向 。 “饭圈”变怪圈 , 乱象成常态 , 不仅会严重破坏文娱行业生态和网络环境 , 更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可逆的误导 。
狂热追星、无底线应援:畸形审美暴露美育短板
“吴亦凡事件”后 , 网络上曾掀起一波“洗白”巨浪 , 一批粉丝号和营销号无知地叫嚣着“谁还不犯点错啊 , 我就不脱粉”;而在此之前竟然还有一些演员、编剧等为其违法失德行为站台“洗白” , 公开发表违背伦理、不讲公德的言论 , 造成了极端不良影响 。 这种畸形审美和价值观暴露出美育短板以及社会监管的不足 。
狂热追星的表象之下 , 粉丝号和营销号的刻意误导影响巨大 , 造就了一批是非不辨、美丑不分的“脑残粉” 。 就在去年 , 网上曝出不止一位老师组织小学、幼儿园班级的学生录视频为流量明星应援 。 视频显示:老师问“某某是我的谁?”学生齐声应答“男朋友 。 ”追星本身并没有对错 , 然而这样的越界行为显然是极不妥当的 。 如今 , 不少学生说起梦想 , 直言“想当明星 , 挣大钱” , 这显然背离了我们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出现了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 。 年轻教师尚且为了追星而不顾师德和职业道德 , 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们理性追星 , 树立远大理想呢 。
2020年10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 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 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大量年轻粉丝包括未成年粉丝省吃俭用或者拿着自己的压岁钱为偶像打榜 , 为了应援 , 买了牛奶倒沟里……当类似不良现象无序蔓延的时候 , 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发现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