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象一起翻山越岭的110余天:被大象深深吸引( 二 )


“突遇象群怎么办?之前脑子里会想出无数种应对方法 , 但真与大象相遇时 , 只有一种状态:未及反应的蒙圈 。 ”队员肖志雄说 。
与象群的交往中 , 他们总结了突遇象群“五步法”:冷静 , 不对大象进行驱赶、引导和伤害;观察 , 看大象是否卷起或扬起鼻子、竖起耳朵 , 有没有生气迹象;避让 , 找准时机以最快的速度离开象群的行进路线;稳控 , 一边撤离一边控制无人机滞空飞行 , 掌握象群动态;预警 , 第一时间将象群位置坐标通报指挥部和周边人群 , 使人象保持安全距离 。
不仅如此 , 在对“短鼻家族”的监测观察中 , 不少队员成了“大象通”:逐渐熟悉每一头象的体态、性格、爱好;通过地图标绘了解它们的行动轨迹 , 判断出它们喜欢什么环境、走什么道路、将会去什么地方寻找食物 。 这些观察 , 在遇上雨天、大风天气 , 找不到象群时 , 对地面搜寻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 被大象深深吸引
“听说象群要离开我们村了 , 有点舍不得 , 过来看大象最后一面 。 ”在石岩村村委会 , 围观队员们监测大象的村民中 , 一名妇女叹息着说 。
“短鼻家族”的旅行 , 给经过的村寨带来了损失也带来了欢乐 。 大象、指挥部、各种工作人员、无人机等都成了村民的谈资 。 “大象来啦!吉象到啦!”“大象在我家的田里”“哈哈 , 你们家多幸运啊” 。 他们团团围住监测队员 , 询问和讨论象群的活动方向 , 就像看体育比赛直播一样热闹 。
好奇热心的村民 , 也一路温暖着追象的监测队员 。
一天凌晨3点多 , 象群行进的速度很快 , 监测组转场来到易门县十街乡着母旧村 , 无人机的电池快用完了 , 队员们正发愁 , 路边一户人家打开门 , 热情邀请他们进屋充电 , 还端来热水 , 拿来衣服 。 “我们听到无人机起飞的声音就知道是你们来了” 。
另一天 , 一位大姐看见监测队员在寻找无人机的起降点 , 便邀请他们进家 , “在抖音上看过你们的故事 , 我家随时欢迎你们” 。 但她家的楼顶窄 , 无人机起降不方便 , 队员们只能另外寻找地方 。 大姐感到很遗憾 , “没能帮上队伍的忙” 。
7月14日 , 象群进入石屏县龙武镇 , 正赶上哈尼族的“扎扎节” 。 为不干扰象群 , 哈尼族同胞放弃了集会欢庆、点火把、吃村宴等传统活动 , 把自家地里的芭蕉树砍了满满一车 , 送到山上给大象吃;同时 , 也给监测队员送来糕点、火龙果 , 让队员和大象一起过“扎扎节” 。
“村民的热情 , 让这段追象苦旅成为美好的记忆 。 我们也乐此不疲地给村民讲述大象的故事 。 ”队员黄楠翔说 。
这是一个快乐的大家族 , 无论风吹雨打 , 还是夏日炎炎 , 它们总是欢快地鸣叫着前行 。 高兴的时候 , 把鼻子卷起来上下甩动;喝水的时候 , 吸一鼻子水 , 然后喷到其他大象身上;它们最爱玩的游戏是用长长的象牙打象牙战 。 有时打过火了 , 其他大象会来劝架 , 最终让它俩停下来;路过村庄 , 有时小象会用鼻子抬着水管到地里乱浇水 , 有时它们会和鸡、羊玩一会儿;吃饱喝足就在地里你追我赶、滚一身泥 。
这也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族 。 爬坡时 , 大象用鼻子推着小象;洗澡时 , 大象小心翼翼帮助小象 。 一次 , 4头象不慎掉入田里的一个水塘中 , 其中有一头小象 。 水塘中的两头成年象用力将小象推出水塘 , 然后 , 3头大象合力把水塘边的土刨开 , 形成一个斜坡 , 最终脱离险境 。 在这5个小时里 , 其余10头象一直在池塘边徘徊、警卫、等待 。
当然 , 照顾这群大家伙绝非易事 。
有时候 , 烈日当空 , 队员们汗流浃背 , 象群却在甘蔗地里享用着甘蔗 , 而且只吃杆、不吃叶 。 时而卷着甘蔗玩耍 , 时而用鼻子把甘蔗卷进嘴里 , 闭着眼睛享受甜美的“午餐”;有时候 , 狂风暴雨 , 队员们变成了落汤鸡 , 湿透的衣服粘着皮肤 , 在苦苦寻找几小时后 , 却发现象群躺在茂密的枝叶下 , 集体酣然入睡 。 即使象群休息 , 队员们也不能休息 , 象群有可能睡一个上午 , 也可能短短一会儿就起来活动 。 在树林里 , 蚊虫倾巢出动 , 队员们和大象同甘共苦 , 大象可以扑腾着大耳朵驱赶蚊虫 , 队员们却无计可施 , 每个人被叮得体无完肤 。
队员们发现 , 跟着象群转场 , 翻山越岭 , 有时大象举着大鼻子向无人机打招呼 , 但在寻觅食物、选择路线时 , 大象会先侦查、后行动 , 时时刻刻护着小象 , 尽量避开人群 。 比如 , 5月27日进入峨山县城时 , 象群就选择了一段最窄的城市道路作为路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