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养老行业年轻护理人才?缺乏上升通道等难题亟待破解


如何留住养老行业年轻护理人才?缺乏上升通道等难题亟待破解
文章图片


如何留住养老行业年轻护理人才?缺乏上升通道等难题亟待破解
文章图片

上海市松江区的国药康养泗泾照护中心养护院里 , 工作人员精心照顾长者 。 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市一家医养结合机构做了4年治疗师后 , 90后河北省女孩李阿花决定转行 , 告别自己服务了好几年的老人 , 离开自己热爱的康复专业 。
另一边 , 山东省女孩张欣因无法帮失去自理能力的母亲找到一家价位适中、有专业医护团队的养老机构而自责不已 。
两个颇为无奈的年轻人背后 , 折射出一个日渐凸显的社会问题: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家庭规模小型化、文化多元化、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等因素的冲击 , 功能被逐渐削弱 , 但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程度并未达到大众预期 , 特别是对一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护理照料满足不了需求 。
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现实状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 “十四五”期间 , 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 , 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 ,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
要让政策更好地落地实施 , 必须先打破养老行业人才壁垒 。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银发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
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巨大
张欣一家的平静生活在母亲突发脑溢血丧失自理能力后变得忙乱 。
在老家经营果园的父亲把果园承包出去 , 全职照料起了妻子 。 张欣则放弃了原本要去外省工作的想法 , 定居济南市 , 利用假期“来回跑” 。 没多久 , 张欣的父亲也生病了 , 这让她身上的担子骤增 。
【如何留住养老行业年轻护理人才?缺乏上升通道等难题亟待破解】她把父母接到济南市住院 , 同时 , 又找来老家的一位叔叔做看护 。 但依靠亲戚朋友始终不是办法 , 医生也表达了“母亲最好转介康复机构”的建议 , 张欣只能四处托人 , 打听当地的一些养老机构 。
反馈回来的信息不算理想——大多数机构不愿接收像张欣母亲这样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 , 少量愿意接收的 , 收费又远在她的承受能力之外 。
万般无奈下 , 张欣将母亲送到老家的一所养老院 。
“院里住着20多位老人 , 只有1个主治医生 , 3个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看护 , 偶尔还有个有点残疾的小伙子做帮工 。 ”张欣说 , 原本她就觉得这家养老院人手太少 , 但就在母亲入住期间 , 还有1个看护以“活儿太累 , 自己年龄大了干不了”为由辞职 。
这导致张欣母亲的看护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 看护们一旦忙起来 , 就会把这位“不能说话不能动”的老人忘掉 , “喂饭不在点上 , 身上的褥疮也没有断过” 。
张欣一家的遭遇并非个案 。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 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为4063万人 。 然而 , 《2018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 我国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4102人 。 国内养老服务行业正在面临全线“用人荒” , 年轻护理人才更是奇缺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 , 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 , 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也已达到500万人之巨 , 其余各类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也同样缺乏 。 养老行业对大学生等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
2020年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在走访陕西省某县基层养老院时了解到 , 这家供养着42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机构 , 护理员以两班倒的方式工作 , 以保证老人们得到24小时饮食起居的全程照顾 , 很是辛苦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该养老院10多名护理员全是40到50岁左右的中年人 , 一个年轻员工也没有 。
而前不久 ,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 同样发现 , 截至2020年12月 , 甘肃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仅有5300多人 , 其中养老专业护理员2400多人 , 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60% , 人均1:6的养护比 , 远低于人均1:4的全国平均水平 。 尤其老年心理护理、老年康复保健和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缺口问题比较突出 。
即便在养老服务行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 规范性、标准化较好的上海市也存在养老护理员素质不高、数量严重不足、流动性较大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