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中国脱口秀,逃不开中国式“内卷”( 二 )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 , 就是时刻濒临崩溃的创作体验 。
“江郎才尽”or直接淘汰?
阿楚认为脱口秀行业内卷严重 , 一点都不夸张 , 从一年一度的《脱口秀大会》就能看出来 , 这个行业的上升渠道是多么狭窄 , 跑道又多么的短小 。
哪怕已经成名的演员也要回到起点 , 跟新人竞争同一个机会 。 虽然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挑选新人的方式 , 但也存在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 。

一方面 , 通过这种形式出来的选手是更匹配市场需求 , 受市场青睐的人 , 大众接受度也比较高 。
但另一方面 , 除了上述选拔出来的选手 , 其他人的上升通道被堵死了 。 他们不具备太高的商业价值 , 不受资本看好 , 又没有垂直深耕的道路可走 , 长此以往 , 脱口秀行业肯定会损失一批明明专业方面很优秀 , 只是不适合商业变现的人才 。
而且 , 以这种商业逻辑去运作脱口秀 , 安排脱口秀演员进行大量的商业活动 , 也会压榨他们的创作时间 。

可脱口秀这个行业 , 恰恰依靠内容驱动 。 内容不行 , 再有名气或热度也难以为继 , 轻则被嘲“江郎才尽” , 重则直接被市场淘汰 。
另一个行业内的共识就是人才缺乏 。 可即便如此 , 目前脱口秀行业还没有像学校、培训机构一类的成体系、成规模的存在 , 顶多有像笑果等文化公司创办的训练营 。
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新人缺乏专门的训练通道 , 一些老人就肩负起带训练营里新人的责任 。
程璐就说过 , 他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单纯的脱口秀演员 , “我是这个行业里的一个老人 , 迫切地想培养新人 。 在我们笑果文化的脱口秀训练营里 , 我去讲课 , 教年轻人改稿、表演 , 最后汇报演出效果非常好 。 ”


但这种行业老人由责任心触发的推动 , 杯水车薪 , 我们还是需要从根本上去找原因——中国脱口秀行业更注重商业逻辑 , 而不注重人才的培养 。
但人才的培养却是一个行业想要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
脱口秀内卷的尽头可以是更好笑的段子

因此 , 从上述现状和问题 ,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脱口秀行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 阿楚认为 , 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
第一 , 受众方面 , 国内观众还不够了解脱口秀 , 行业需要继续培养 , 脱口秀文化还要往更大圈层渗透 。
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 , 逗趣、好笑是单口喜剧特点 , 但它还有讽刺的特性 , 有些观众不够了解 , 所以反感 。


脱口秀表演有丰富的表演内容 , 可以分成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 喜欢阳春白雪的 , 可以去看高雅的、艺术性高的;喜欢下里巴人的 , 可以找到流行的、接地气的 。 这是观众与行业需要同时进步的地方 。
第二 , 演员需求方面 , 脱口秀人才不足 , 同时缺少专业的训练、上升通道 。
李诞曾在节目中说过 , 全职脱口秀演员凤毛麟角 , “我仔细数了数 , 全中国应该都不到十个 。 ”脱口秀新人想冒头 , 很难 , 没有系统、全面的上升通道 , 一般都是依赖上综艺节目 , 就又回到了跟老人内卷的状态 。


根据《第一财经周刊》的报道显示 , 目前全中国成规模的脱口秀俱乐部不到10家——在美国 , 仅纽约就有超过100家俱乐部 。
而且在美国 , 一个脱口秀新人到脱口秀老将 , 有一套相对完备的晋升体系和人才培训机制 。 他们需要经历扎实的磨练 , 一路沿着酒吧—剧场—演播室往上走 , 像大卫·莱特曼就是如此踏上巅峰 。

国内也需要搭建类似的培训机制 , 同时 , 给予新人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 这需要更多的行业推动者 。
第三 , 哪怕是国内第一批做脱口秀的人 , 也处于初期他们也需要积累 。
脱口秀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还较短 , 哪怕国内第一批做脱口秀的人 , 跟国外相比也是完完全全的新人 。 如果一定要内卷的话 , 不妨把心思放在打磨内容上 , 希望中国脱口秀内卷的尽头是更得体的冒犯和更好笑的段子 。


毕竟 , 脱口秀行业也属于文娱行业 , 这种需要输出文化产品的行业 , 必须耐下性子去打磨自身 。 如果创作者只是以一种迎合市场的态度去对待产品 ,
很可能会被浮躁淹没和反噬 。 这样既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 也不利于创作出观众想要的精品 , 满足观众的需求 。
结语:
客观来说 , 中国脱口秀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
【内卷|中国脱口秀,逃不开中国式“内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