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国产数据库 不是造富神话( 二 )


替代之路有哪些坑?
尽管“去O”成共识,但大势之下,金融等行业核心业务数据库替代意愿成为我国数据库厂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
此前,腾讯数据库技术负责人潘安群对雷锋网表示到:“我们很感谢那些愿意跟我们一起吃螃蟹的客户,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压在了我们的身上 。”
 而这背后的原因,也是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眼中当前国产数据库仍旧存在不足的地方 。
 “用户大量的应用都是基于传统的Oracle数据库生长起来的,没有一款国产的数据库可以说100%与Oracle是兼容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国产数据库需要为用户把一些传统的特性补足,或者是基于新的数据库再为用户把应用重新写一遍,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陈昱提到,“所以银行更多的把国产数据库用在创新业务上,核心系统替换还需要时间 。”
同样在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工程优化问题是当前国产数据库替代后面临的首要问题,除此之外,“如何避免重度交付”也是我国国产数据库厂商所要面临的又一个课题 。
“只要大家愿意放足够多的研发,放足够多的人,现在替代Oracle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若一个项目的交付动辄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试想面对银行成百上千的业务系统,这样的重度交付,将所有数据库替代完,可能会需要很多很长的时间,付出很大的成本 。
“可见,数据库国产化替代不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谁能够交付的更快投入的人力更少 。
资本追逐数据库,带来了什么?
自2017年以来,数据库领域的融资就没断档 。
“甲骨文打下的江山我们要打,甲骨文打不下的我们也要打 。”行业人士此前发出豪言 。
这中间,涌现了一批看数据库赛道非常积极的投资机构,比如经纬中国、云启资本、红杉中国、明势资本等 。
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告诉雷锋网,资本进场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投技术,谁技术好,我们就投 。
“所有商业模式创新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综合风险,无论教育还是房地产、之前的生鲜电商,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其相对也面临着更严格的监督 。而在目前的国策下,国家对于科技创新公司是非常支持的,特别是比较硬核的科技公司,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提升效率的企业,未来不单是数据库,整个硬科技赛道的话市场都比较看好 。”
他还提到,数据库赛道以前存在“新瓶装旧酒”的情况,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基因的厂商进入,每一行代码都是自己重新写的,做到了完全的国产和自主可控,而且用的是业界比较新的一些架构,态度更加认真 。资本的进入和关注,很大程度可以帮助这些厂商找到最好的人来做最好的产品 。
在陈昱看来,先国内,再国际,类似“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法也是可行的,数据库本身是没有国际边界的产品,除了在国内,还可以在海外发展起来,与国际先进产品同台竞争 。
资本的钱最终去了哪里? 
这是所有人都会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80%投进了研发招募和产品打磨,剩下20%大概会放在市场化上 。”有数据库厂商高管表示 。
不可否认,资本的进入为中小数据库厂商赢得了足够多的资源和声量,但是相比巨头,他们更有钱吗?
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提到,如果是PK研发工程师的数量,大厂做数据库的团队加起来可能并没有专注数据库领域的PingCAP多 。在单点上,创业公司的资源并不比大厂少,因为后者不会把所有的资源倾斜在某一个产品团队上,决策链条也会拉得更长 。
巨头环伺下,国产数据库中小公司凭借其“中立”、“跨云”及“资本加持”,可能并不落下风 。不过,国产数据库中小公司的快速融资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数据库工程师的招募成本与日俱增,这种“无序地挖人”其实对资金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利用 。比如,原本35万可以招到的工程师,现在要50万才可以,但竞争对手有可能出60万 。
“用人成本越来越高,重度交付投入了大量的研发人员,无形中也增加了国产化替代的成本,而这也会让一些用户望而却步 。”业界人士对雷锋网表示 。
开源,隐含逻辑是“敢不敢”
国产数据库厂商中,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派别:开源派 。
成长于开源社区,做了很久的“时间的朋友”,在开源场景中训练了自己的技术 。PingCAP的TiDB本身就是开源数据库,蚂蚁自研数据库OceanBase在今年6月1日宣布开源300万行代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