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50年后,交响音乐电影《沙家浜》4位主演近况如何?曹连生与妻子近照曝光( 二 )



《坚持》的成功 , 鼓舞了创作者们的士气 。 很快 , 交响音乐《沙家浜》的作曲任务就完成了 。 紧接着就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试验演出 , 上级领导审查后 , 获得通过 , 并将其定名为“交响音乐《沙家浜》” , 随后安排在北京音乐厅 , 进行公演 , 大受欢迎 。
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 据说中央乐团携带这个作品到福建去演出时 , 盛况空前 。 其中有一场的演出场地在街上 , 十万群众站在四周 , 当乐队的音乐一响起 , 就掌声雷动 , 甚至盖过了乐队管弦乐的声音 。

这个时候 , 交响音乐《沙家浜》已经被确定为样板戏了 , 比现代京剧《沙家浜》还要更早一些 。
我们今天再说交响音乐《沙家浜》的时候 , 可能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 , 会是1971年拍成电影的版本 。 但其实早在1967年 , 交响音乐《沙家浜》就已经与观众见面 。 而且那时候的版本 , 与后来拍成电影的版本 ,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其中主要的区别有三个 。
一个是指挥不同 。 1967年的版本 , 是胡炳旭担任指挥 。 而1971年的电影版是李德伦担任指挥 。
一个是演出的内容有所区别 。

在1967年演出的版本中 , 是有《智斗》这场戏的 。 但1971年的电影版 , 却将这个经典片段给删除掉了 。
还有一个就是演出阵容的区别 。
1967年的演员队伍 , 分别由张云卿(扮演郭建光)、梁美珍、林寄语、陈宝庆、徐一之、郭承志来担任 。

而1971年的版本 , 则将所有扮演反面角色的演员给排除在外了 , 仅保留了扮演郭建光、阿庆嫂和沙奶奶的演员曹连生、梁美珍和林寄语在其中 。
另外 , 在1967年演出的版本中 , 演员都是身着戏服的 , 也就是穿的是新四军军装 。 而在1971年的版本中 , 我们所看到的每个演员 , 无论是独唱也好 , 合唱也罢 , 大家穿着统一的服装 , 也就是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高级灰” 。

在1971年拍摄的电影中 , “交响音乐《沙家浜》”由《序曲》、《军民鱼水情》、《敌寇入侵/枪声报警芦苇荡》、《坚持》、《授计》、《斥敌》、《奔袭/胜利》等七个部分组成 。
二、交响音乐《沙家浜》4位主演的艺术人生和近况如何?我们下面就来说说1971年演出的版本“交响音乐《沙家浜》”四位主演的相关情况 。
50年之后的今天 , 他们都有哪些变化呢?
先说指挥李德伦 。

李德伦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 。
他1917年6月6日出生于北京 。 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音乐 。 在辅仁大学读书期间就已经组建过学生管弦乐团 。 他1940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专 。 1943年 , 他奔赴延安 , 在延安的中央管弦乐团担任指挥 。 1949年 , 李德伦随解放大军进入北京 , 并在解放军进城的第一天 , 就带着乐队到清华大学去演奏 , 并且演奏的还是非常浪漫的莫扎特的《小夜曲》 , 震惊了学校师生 。 大家都说 , 这些解放军 , 虽然他们的衣服是那样破旧 , 但他们所演奏的音乐却是如此高雅 。

新中国成立后 , 李德伦又被派到原苏联音乐学院深造 , 1957年回国后 , 在中央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 。
李德伦的性格很外向、明朗、爽快 , 这使他的指挥风格带有明显的热情、果敢、粗犷、豪放的特点 , 他的指挥动作简洁有力 , 注重作品内涵的表现 。 无论是指挥西洋交响乐 , 还是民族交响乐 , 他都能将作品体现得汹涌澎湃 , 令人动容 。

有人说李德伦是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 这话一点不假 。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欣赏到交响乐 , 他可以说呕心沥血 , 鞠躬尽瘁 。 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他指挥的一个作品 ,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魅力 。

2001年10月19日 , 指挥家李德伦因病去世 , 享年84岁 。
那么在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的曹连生 , 又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呢?近况如何呢?

曹连生是淄博人 , 他天生一副嘹亮的好嗓音 。 1965年他从淄博第一中学毕业后 , 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声乐专业学习 。 1969年进入中央乐团合唱队 , 同年又因为表现突出而被分到独唱独奏组 , 并在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担任了郭建光的演唱任务 。

他嗓音高亢明亮 , 演唱大气磅礴 , 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现代京剧选段 , 显得别有韵味 。
其实京剧唱法和美声唱法 , 两种发声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 但曹连生却结合得很好 , 几个高音的完成度也是相当完美 。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能力啊 , 高音之王帕瓦罗蒂也不过如此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