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经验分享] 【转载】饵料类深度大作--【 论饵通卷 】(6)( 三 )



a、冰钓:冰钓是指当水体表面结冰封冻后 , 人们在冰面上掘出冰洞后再进行垂钓的一种垂钓方式 。 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 冰钓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 冬季是太阳距地面的最远时节 , 加上受冰面的阻断 , 阳光照射水体的强度和深度均大幅减弱 。 由于缺少了阳光的照射 , 水中的大部分植物已不再产生光合作用 。 水温也随之下降的很快 , 冰面下的水温最低可达到4℃度 。 水在0℃~4℃之间 , 热缩冷胀 。 水在4℃以上 , 热胀冷缩 。 水在4℃时体积最小 , 因而4℃时水的密度最大 , 含氧量也最高 。 在低温条件下 , 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也变得十分缓慢 , 从而导致了水体呈味度的降低 。 因此 , 鱼类在这一时节其嗅阈值可以达到最大 , 也就是说 , 在这一时节鱼类的嗅觉灵敏度最高 。 鱼类的嗅觉灵敏度越高 , 垂钓时所选用的鱼饵的呈味度就应该越低 , 这就是垂钓用饵的规则之一 。 所以 , 在冰钓时尽量不打窝或少打窝 , 钓饵也应该选用纯天然或与天然等同的物质原料所制作的鱼饵 。 冰钓常用的钓饵有红虫、蚯蚓等 , 但鱼类在冬季并不是不吃素饵 , 有时用小米等粮食作物打下的窝子会被鱼类一扫而光 。
b、春秋钓:在春秋两季垂钓 , 虽然气温和水温很接近 , 但用饵仍有区别 。 春节的水温由低转高 , 水体呈味度也开始回升 。 鱼类的嗅觉则开始进入由灵敏到迟钝的渐变过程 , 但其嗅觉依然很灵敏 。 所以 , 在春季垂钓仍需选用呈味度略低的饵料 , 以营养类原料含量高的鱼饵为主 。 另外 , 以蚂蚱、蝈蝈、蟋蟀等昆虫为饵钓草鱼 , 在这一时节其效果最佳 。 因为昆虫的体液和血液一样都在鱼类的敏阈值范围之内 。 暮春初夏 , 雨水增多 , 气温上升较快且昼夜温差也较大 , 水体环境变化尤为显著 。 随着水温的回升 , 鱼类的摄食量和耗氧量也会相应增加 , 水体的呈味度自然也会升高 , 所以在垂钓时可以提高鱼饵的呈味度 。 秋季的水温由高转低 , 水体呈味度开始回落 。 鱼类的嗅觉也开始由迟钝走向灵敏 , 但这种鱼类嗅觉的渐变过程很慢 , 秋季的鱼类其嗅觉仍很迟钝 , 只有到了深秋 , 鱼类嗅觉的灵敏度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 因此 , 在秋季垂钓 , 用饵仍需选用呈味度略高的鱼饵 。
c、伏钓:由于水体温度的关系 , 夏季是鱼类嗅觉最迟钝的时节 , 也是鱼类嗅阈值最小的时候 。 如果水温达到18℃以上时 , 鱼类的嗅阈值会比冬季缩小一倍 。 因此 , 很多以天然及营养类为原料的鱼饵 , 如以鱼粉、虾粉、肉骨粉和蚯蚓粉以及其他以氨基酸、维生素和蛋白质为原料制作的饵料因其呈味度低 , 对鱼类均不能起到很好的诱食作用 。 而营养类含量少但呈味度偏高的鱼饵 , 如以各类香精香基来提味的饵料却能引起鱼类的注意 。 这就是为什么天热时用“香”饵及天冷时用“腥”饵的主要原因 。 虽说“香”与“腥”是区分饵料气味或味道的惯用俗语 , 但真正意义上的区分还是应该是以鱼饵呈味度的高低来见解 , 因为绝大部分“腥”饵其呈味度都接近于天然 , 而“香”饵大都含有香精成分 , 其呈味度要比“腥”饵高出几倍、几十倍或几百倍不等 , 所以单纯使用“香”与“腥”从气味或味道上来区分饵料是不正确的 。 水体温度与鱼类敏觉的关系也是成反比的 , 即水体温度越高其鱼类的敏觉就越低 。 因而在伏天垂钓时 , 如使用红虫、蚯蚓等含有血液和体液的活饵 , 其效果远不如在早春或晚秋时突出 。

d、早晚钓:在清晨垂钓时最好不要打重窝 , 用饵也是这一天中使用鱼饵呈味度最低的饵料 。 这是因为水体经过一夜降温 , 以及水体内有机化合物经过一夜的沉淀 , 导致水体呈味度的大幅下降 , 鱼类的嗅觉和味觉自然要比其他时段灵敏很多 。 假如做窝过重 , 其窝料中所含有的呈味物质因浓度大而常常会超出了鱼类的嗅阈值 , 此时的鱼类既接受不了又不愿舍弃 , 有些鱼类会围着窝料打转 , 以等待窝料呈味度的降低 。 也有些鱼类则会侧身俯冲 , 用鱼尾去拍击或打散窝料 , 就会出现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窝中气泡翻花但鱼不吃食的现象 , 其原因就是窝子做重了 。 还要强调一点 , 这里所谓的重窝并不是指使用窝料量过大 , 而是指其窝料的呈味度过高 。 这种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晨钓中 , 在其他时段有时也会经常出现 , 其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与水体呈味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 使用钓饵的道理与做窝类似 。 傍晚垂钓时可延续下午使用的鱼饵 , 其变化不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