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

近年来 , 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 。 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 。 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 , 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 , 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1 达不到“科研”要求就被“晾”?
今年39岁的陈医生 , 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 , 进入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 。 白天在科室轮转 , 晚上参加急诊手术 , 周末在医院值班 , 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半月谈采访人员走进陈医生的工作环境 , 发现他很少有闲暇时光 。
陈医生2018年开始做总住院医师 , 在普通外科各个专科轮转 , 急诊、会诊多 , 工作繁忙 , 不仅白天要完成手术 , 晚上还有急诊手术;他曾经60小时无眠无休 , 承受着心理、生理的沉重考验 。
在外人看来 , 陈医生这么勤奋 , 未来的前途 , 一定是职称晋级、职级晋升 , 逐步走上业务领军岗位……但没想到他竟然连转正都成了问题——因为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 , 陈医生要么转岗做技师 , 要么辞职 。 陈医生说 , 和他一样境遇的医生 , 医院里还有多位 。
“你不是发表了好几篇SCI论文吗?”半月谈采访人员曾经看到 , 陈医生只要一有闲暇 , 就见缝插针写论文 。
“不够 , 我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达不到医院的‘科研’要求 。 ”陈医生说 , 为此他们这批人多次跟医院领导陈情 。 眼下 , 医院已经不再给他们派活 。 陈医生们被“晾”起来后 , 每月只能领取2000元生活费 。
半月谈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在一些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超级医院” , 像陈医生一样因为“科研”或转不了正、或评不了优、或晋不了级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 。
一家三甲医院的中层干部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越是“超级医院”越期待获得超级影响力 , 也就越依赖科研成果 , 这些压力很多传递给了年轻医生 。 在当前评价体系下 , 有的年轻医生功利性地选择那些出成果快的科研方向 , 这样容易产生一些“学术快餐”“学术垃圾” 。
一些医生说 , 现在医界特别是“超级医院”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 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 , 喜欢进实验室 。 因为进实验室比在临床工作轻松 , 收入也不低 , 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 职称晋升也相对更快 。

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
文章图片

纸上谈病 傅晓宁 作
2 各种排行榜兴起 , 医院被裹挟前行
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近些年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机构 , 不断推出医院评价排行榜 , 每年发布一次排名 。
“年轻医生不拿课题 , 不争项目 , 不发论文 , 医院的排名怎么上得去?医院的金字招牌怎么保得住?我们院长在会上就是这么说的 。 ”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对半月谈采访人员说 , “院长怎么能不关心排名呢 , 这不光是院长个人的成绩 , 还关系到医院的地位 , 更关系到医院未来能否争取到各种资源 。 ”
于是 , 能够跻身排行榜“十强”“五十强”或“百强” , 成为许多医院的梦想 。 一旦达成目标 , 医院会邀媒体报道 , 会进行庆祝 。 一旦落榜或者排名下跌 , 医院负责人不高兴 , 中层干部特别是一些医院特设的“评价办”负责人压力山大 。
有的排行榜推出之初 , 一些传统大医院还不太在意 。 但几年下来发现 , 一些“地位”本来略逊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突然在排行榜上强势崛起 , 又惊又怕之余 , 只好也加入“打榜”战团;还有一些本来名不见经传、实力平平的医院 , 经过奋力“打榜” , 取得了与一些“百年老院”同榜的地位 , 这让不少医院从这种“逆袭”中看到机会 , 也加入角逐……
业内人士指出 , 一些医院排行榜公布的评价办法 , 主要考量评审专家意见和科研相关指标 。
“有一些专家是凭印象打分 , 参考一下医院的科研成果 , 不沟通是万万不行的 。 ”有医界人士说 。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 医院血拼排行榜 , 要用上“打投”“混圈”等手段 。 如每次评审之前 , 会有医院去找相关评审专家“沟通”“汇报” , 寻求“指点”“提点” , 以争取更多的印象分 。
“有些排行榜 , 很大部分权重就是看科研成果 , 比如医院发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 , 有多少国家科研项目 。 ”北京一位医疗专家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 。 于是 , 在专家评审环节“做功课”的同时 , 不少医院大抓“科研” , 不惜重金甚至举债购买贵重仪器设备 , 甚至专门为“打榜”大兴土木造“科研大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