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清仓/撤柜频现!化妆品品牌今年怎么了?

集中大撤退。
自进入2021年以来,国内外化妆品品牌关停、清仓或撤柜等消息频频传出,令人不胜唏嘘。
据品观APP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个进口品牌出现类似情况。例如,联合利华旗下护肤品牌科倍丽年初退出中国市场;雅诗兰黛旗下高端护肤品牌RODIN olio lusso已宣布于4月19日起停止线上运营,BECCA也将于9月正式关停;韩妆品牌伊蒂之屋已关停在中国的全部线下门店。
此外,KACH、Apinkbaby、Dramo、仙蒂妮卡等多个国产品牌,也面临清仓倒闭。
关停/清仓/撤柜频现!化妆品品牌今年怎么了?
文章插图
化妆品品牌关停、清仓、撤柜等现象,往年也偶有发生,但像今年这样如此集中却极其少见。其背后的根由到底是什么呢?
01
市场需要真正的功效护肤品相关案例彩妆更普遍、进口品更多
相关案例彩妆更普遍
进口品更多
梳理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发现,采取关停、清仓、撤柜等行为的化妆品品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
1.彩妆占比过半。
无论是伊蒂之屋、BECCA等进口品牌,还是KACH、Apinkbaby、Dramo等国产品牌,均主打彩妆类目。整体来看,彩妆在上述品牌中的占比超过5成,远多于护肤品牌。而被统计到的国产品牌皆为彩妆。这说明,遇到相关问题的彩妆品牌比护肤品更为普遍。
关停/清仓/撤柜频现!化妆品品牌今年怎么了?
文章插图
左为KACH、右为Dramo
品观APP发现,彩妆品牌调整的力度也相当大。其中,伊蒂之屋已关停中国线下门店,目前,线下渠道仅在调色师售卖;BECCA宣布9月正式关停品牌;贝玲妃大量撤柜,之后以丝芙兰和天猫线上店为主要售卖渠道。而国货品牌则全部处于闭店、清仓、下架的状态,最好的情况,比如在KACH化妆品天猫旗舰店,目前仅有4款产品在清仓售卖,而在TWO SPACE天猫旗舰店,少量货品正在低价清仓,店铺页面显示其粉底液到手价仅18元,口红、眼影则只需13元。
2.多数关停品牌在华生命周期不长。
对于很多在中国市场停止运营的品牌来说,3年似乎是一个“坎儿”。以进口品牌为例,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在10年以内,其中相当一部分在3年左右。
例如曾红极一时的sensilis,便是在2018年入驻天猫国际;男士理容品牌HOUSE99也在2018年入华,目前天猫、京东官方旗舰店均已关闭;而据传已退出中国市场的科倍丽,则是于2019年进入中国,品观APP发现,其极光瓶美白精华已在多家淘宝店铺清仓售卖。可以看出,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生命周期都很短。
实际上,被统计到的国货品牌,生命周期同样不长。KACH、Apinkbaby、Dramo、TWO SPACE、Woodz Beauty等国货彩妆品牌从成立到消失,仅仅两三年时间,创建时间最长的仙蒂妮卡,也未挺过5年。
3.9成进口品归属于国际美妆巨头。
总的来说,被统计到的16个案例中,进口品占到了10席,远多于国产品。而从10个进口品牌的背景来看,雅诗兰黛、LVMH、欧莱雅等国际美妆巨头旗下品牌占据了9成。比如科倍丽,是联合利华近十年来首次针对亚洲市场自主研发的品牌,伊蒂之屋隶属于爱茉莉太平洋,HOUSE99来自欧莱雅,馥绿德雅的母公司则与雅漾相同,为法国护肤品集团PierreFabre。
关停/清仓/撤柜频现!化妆品品牌今年怎么了?】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进口品牌中,有不少是国际美妆巨头收购而来。比如,RODIN olio lusso和BECCA分别于2014年、2016年被雅诗兰黛集团收购;benefit贝玲妃于1999年被奢侈品集团LVMH收购;茱莉蔻则在2011年底被POLA收购。
02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产品力/营销力不足阻挠部分品牌发展
产品力/营销力不足
阻挠部分品牌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化妆品品牌大规模出现闭店/退市等现象,有疫情这样的客观因素影响。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为4256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该数据有所下降,为3958亿元。
但除了客观因素,短短几个月内涌现出这么多步入困局的品牌绝非偶然,实际上,也包含以下几点主观原因。
1.产品缺乏创新力和差异化。
近年来,以花西子、完美日记等为代表的国货彩妆强势崛起,新锐品牌层出不穷。公开信息显示,仅2020年,就有3000个美妆商家开启天猫店,其中有2000多家是国货新品牌,占比近8成。
在“拥挤”的彩妆赛道里,老品牌要想持续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离不开产品创新。而对于新品牌来说,瞄准目标消费群体,树立差异化定位同样很关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