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女博士版《致谢》:曾靠古稀祖母捡废品供养,她用文言文写下“血泪千行”

来源| 潇湘晨报
采访人员 | 骆一歌
最近 , 中科院一篇毕业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 , 作者走出小山村 , 与多舛命运抗争的故事感动了网友 。
此前报道:“他把自己活成了照亮生命的光” ,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看哭网友
事实上 , 在中南大学也存在一位有着相似经历的博士毕业生 。 这篇写于2010年的博士论文致谢中称 , 家境贫寒的作者在童年时经历了父亲患病 , 母亲离家的连续变故 , 七旬祖母与病重的父亲含辛茹苦养育了她 。 面对艰难的求学路与数次病危的父亲 , 她在老师亲友的帮助下一次次脱困 。

中南大学女博士版《致谢》:曾靠古稀祖母捡废品供养,她用文言文写下“血泪千行”
文章图片

4月23日 , 潇湘晨报采访人员联系上了文章的作者 , 她是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2006级钢铁冶金博士刘牡丹 。
所幸的是 , 这篇被本人称为“血泪千行”的文章终于有了个热血的结局:刘牡丹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科学院工作 , 现在已经是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副所长 。
她说 , 为了过上现在安稳与幸福的生活 , 自己必须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 。

中南大学女博士版《致谢》:曾靠古稀祖母捡废品供养,她用文言文写下“血泪千行”
文章图片

文言文版致谢记录“血泪千行”人生:
父亲壮年染疾母亲远走
古稀祖母捡废品供养孙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一首《牡丹之歌》红遍大江南北 , 刘牡丹在郴州出生 。 当时虽然不算富裕 , 但好在家庭和睦 , 变故发生在她的童年时期 。
“谁料年不满五 , 父染肺疾 。 多方求医 , 苦无良策 。 ”刘牡丹告诉采访人员 , 父亲得了肺病后一直根治无果 , 去医院切掉了一半的肺 。 致谢中称 , 父亲“壮年受折 , 意气消沉 , 竟然增加戾气许多 。 ”之后 , 她又遭遇了一件对于幼童而言“天崩地塌”的事:母亲抛下一家人 , 远走他乡重新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
自此 , 刘牡丹跟着病重的父亲与年逾七旬的奶奶一起生活 , 奶奶为了养育年幼的小孙女 , 甚至会捡废品补贴家用 。 “在我初中的时候 , 家里是最困难的 。 ”父亲治病花了很多钱 , 加上所在单位效益不佳 , 经常发不出工资 , 为了凑齐女儿的学费 , 他会在外做些零工 , 例如卖小吃、做木工等 。
从高中到博士 , 因为足够努力 , 刘牡丹一直能拿到奖学金;进入大学后 , 她开始勤工俭学 , 最多的时候一天除了上课还要打三份工 , 基本上从本科开始 , 经济上已经不需要家里人 。
刘牡丹说 ,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状况 , 加之自认为算不上特别聪明 , 于是她在求学道路上异常勤奋 。 “我一直有个信念 , 必须要奋发 , 才能走出困境 。 ”

中南大学女博士版《致谢》:曾靠古稀祖母捡废品供养,她用文言文写下“血泪千行”
文章图片

致谢:
每临深渊 , 必得良师益友相助
父亲身体每况愈下 , 在她研二那一年病危 , “他在重症病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 产生的费用是当时的我所承受不了的 。 ”
危急之际 , 导师邱冠周拿出一万元、姜涛拿出八千元给她救急;学院副书记陈玉如和老师王迪蓉亲自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看望他的父亲 , 拜托主治医生妥善医治;此外 , 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也举办了募捐活动 , 大家纷纷慷慨解囊……
工作后不久 , 刘牡丹曾试图将攒下的一万八千元归还给两位导师 , “他们都坚决没要 。 ”
在致谢中 , 刘牡丹列还举了其他帮助过自己的人:在郴州读高中时 , 有素未谋面的周云江老师为她四处奔走 , 也有多名老师对她进行了资助;到了中南大学后 , 有柯朝辉老师引荐她去勤工俭学 , 减轻家庭负担;同窗及好友在生活与学业上给了很多支持;爱人一直相伴祸福与共……“他们精神和经济上给了我极大的支持 。 ”
在博士毕业之前夕 , 刘牡丹的父亲病逝 。 在她的回忆中 , 虽然父亲拖着病弱的身体 , 但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将自己养大成人 , “柔弱又坚强 , 平凡也伟大 。 ”
“言辞激进 , 待事论人 , 不免偏颇 。 ”这是当时刘牡丹对于自己性格的描述 , 但是这些年来却极少与人发生争执 , 原因在于“诸先生既诸同门默然容让” 。
她一直认为自己足够幸运 , 因为一路以来都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同窗 。 “每临深渊 , 必得良师益友相助 。 幸与不幸 , 孰能言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