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玫瑰”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二 )



“战地玫瑰”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文章图片

作为战场上为数不多的女采访人员之一 , 洪漫夹在众多人高马大的阿拉伯男性采访人员中 , 更显娇小
主持人:所以其实还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尽量保证自己的安全 。
洪漫:对的 , 因为我记得一个前辈跟我说过 , 你在战地当采访人员 , 是采访别人 , 不要成为被别人采访的一个对象 。
战地采访人员的确是危险重重的 ,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 。
主持人:很多西方媒体都是派雇员去前线的 , 但是您一直亲力亲为地冲在前线 , 并且是为数不多的女采访人员之一 , 为什么?
洪漫:可能会有一些西方媒体 , 如果在当地他们很容易遭到绑架 。 我在那碰到比较有名的事件之一就是BBC的Jason约翰逊 , 就是被绑架了 。 他们真的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 所以都起用雇员 。

“战地玫瑰”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文章图片

巴勒斯坦采访人员上街抗议采访人员受到伤害
作为中国采访人员 ,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 , 应该没有遭到绑架风险的 。 因为中国的立场客观公正 , 所以冲突双方对中国人都是非常友好的 。
而且最主要的是 , 我觉得如果不冲到现场的话 , 你怎么能拍到好的照片?没有现场的感受 , 也就写不出好的报道来 。 不能躲在屋里抄稿子 。

“战地玫瑰”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文章图片

主持人:一方面是觉得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做保护 , 另一方面是职责感驱使着要去到前线 。
洪漫: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想问一下当时您的孩子多大 , 您做这样的选择他能理解吗?
洪漫:当时他还很小 , 所以他并不是很理解 。 有时候打电话 , 在电话里我叫他他也不太愿意通话 。 不过我并不后悔 。 现在他也非常健康地成长了 , 也以我为傲 。
当时就觉得可能对父母不是太好 , 因为最担心你的始终是他们 。

“战地玫瑰”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文章图片

洪漫和儿子在一起 。 摄于2000年9月
主持人:习惯了枪声 , 习惯了面对危险甚至死亡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您仍然关注到冲突之下很多温情的瞬间 。 写了比如《我只看了他一眼》《几回梦里回故乡》《巴勒斯坦也有一群铿锵玫瑰》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 您觉得这是不是女性的敏感细腻的特质使然的呢?
洪漫:我觉得是这样的 。
我记得在采写《我只看了他一眼》那篇稿子的时候 , 在现场的时候就已经哭得稀里哗啦的 。 旁边一个阿拉伯采访人员已经受不了了 , 说 , 你哭得太多了 , 可能是见得太少了 。
我想可能确实是这样 。 我并不觉得自己软弱 , 但是后来碰到很多这样的事情 , 经常写着稿子自己就会先流眼泪 。 我也觉得只有感动了自己 , 才能感动读者 。

“战地玫瑰”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文章图片

另外 , 我觉得巴以冲突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 关于冲突的报道 , 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 除了冷冰冰的冲突性的报道 , 人们可能更想了解当地人是怎么样生活的 。 作为采访人员 , 我们有责任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 对和平的渴望传递出去 。 我觉得这也是采访人员的一种职责——我们记录了战争的真相 , 又能够把这些东西传递出去 。
主持人:作为新华社战地采访人员 , 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洪漫:说实话 , 在巴勒斯坦这一年多的时间 , 我最大的感受就真的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作为新华社采访人员沉甸甸的责任 。

“战地玫瑰”两赴中东,为抢新闻舍弃防弹衣,听女记者讲述真实战地生涯
文章图片

洪漫在巴勒斯坦街头采访
像我刚才所说的 , 正是因为中国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 所以巴以双方对我们都非常友好 。 我走在街上的时候 , 一些巴勒斯坦儿童经常就会追着我喊“China China” 。 因为出现场的女采访人员非常少 , 基本上没有 , 我在当地采访跑来跑去的 , 他们也都认识我 。
包括我们公车上贴着的红色的标签 , 一个是China , 一个是Xinhua News Agency  , 还有小的国旗 , 都让我感觉到是保护伞 , 非常安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