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14年后再看《色·戒》,才明白李安为何要让来真的( 二 )



处在乱世中的弱女子王佳芝 , 她很缺少家庭的亲情关爱 。
她不是高举民族大义一心报效国家的大女人 , 而是渴求温暖向往爱情的小女人 。
王佳芝从懵懂模糊 , 在学生爱国的大社会氛围里卷入其中 , 虽有时代大环境的裹挟 , 但更多的动机则是和邝裕民的暧昧恋情 。
唯有参与进去 , 才能进一步靠近心动之人 。

可惜 , 王佳芝此时的爱情观很朦胧 , 还没搞清楚状况 , 就先爱上了!
殊不知 , 对方抛给她的仅是一点好感罢了 。
此处“插”句话 , 王佳芝就那么缺爱吗?答案是 , 嗯 。

在抗战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节 , 王佳芝的处境岌岌可危 。
母亲死了 , 父亲带着儿子躲到英国去了 。
留给她一栋空房子 , 她被托付于舅妈抚养 , 舅妈卖了房子才有钱供她上学 。

因此 , 王佳芝是被家庭抛弃的 。
尽管她不至于流落街头还有学上 , 但心灵上的创伤 , 感情精神层面的空白可以想见 。
这样的背景之下 , 少女王佳芝怎能不缺爱?
亲情无望 , 只能寄希望于爱情 。

二、前面说了 , 王佳芝加入戏剧社 , 主要还是出于懵懂的爱情 。
所以 , 不能太拔高她参与此中(包括刺杀行动)的使命感与意义 。
而此时 , 邝裕民却没有多少心思和她谈情说爱 。

由于哥哥在战争中死亡 , 母亲不许他参军报国 。
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 , 他又怎能善罢甘休?
这便有了组织戏剧社和谋杀行动的举动 。
由之 , 这本是邝裕民们的爱国之举 。

说白了 , 邝裕民并不真正关心身边的这个大美人 , 他一心所系 , 只在如何“爱国” 。
但之于王佳芝 , 更多的是被动 , 是稀里糊涂地置身其中 , 是少女追随爱情的随心所动 。
只是她没想到 , 自己会一步步入时代洪流的“圈套”!

在前后两次暗杀中 , 其实王佳芝越来越工具化 。
她成了一枚任“上级”(先是邝裕民 , 后是老吴)摆布的棋子 。

不过 , 王佳芝并非只有付出和牺牲 。
对易先生的谋杀之路 , 也是王佳芝的成长之路 。
从加入戏剧社 , 到谋划刺杀直到两次付诸实践 , 期间有“漫长”的路要走 。

在这个过程中 , 王佳芝对自己的认知愈来愈清晰 。
她渐渐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 也不再一味地被动 , 而是能主动做出选择和决定 。

形成蜕变的关键 , 正是易先生!
在易先生身上 , 她获得了作为人的主体性 , 也感受到了被人爱的滋味 。
我们先不讲易先生有没有真正爱过王佳芝 , 有一点是肯定的:
起码王佳芝感知并确认过这份爱 , 所以 , 她才最终决定放他一条生路 。


张爱玲说 , 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
如果简单地拿她的名句来套王佳芝 , 就会有失偏颇 , 也是夸大了三场船戏的作用 。
诚然 , 李安浓墨重彩地用臻于极致的“性”影像来表达两人感情变迁的过程 。

恰是“性”的汹涌而来 , 特别是细节上的“考究” , 精准地展现了一对乱世中的男女 , 怎样在身体的碰撞中走近并占据对方的心灵直到魂不守舍的爱恋 。
“性”既是炽热情欲的有所依归 , 也是荒芜心灵的极力救赎 。
要是只注意画面的刺激 , 不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 就太可惜了 。

三、简单概括一下 。
从第一场对待女特务式的粗暴蛮横、极度不信任 , 到第二场的渐有温存及眼神交流 , 再到第三场你侬我侬的彼此交缠 , 感情爱意的浓度越来越高 。
但不能就此说 , 王佳芝是因为性而爱上了易先生 , 或者说易先生用肉体征服了王佳芝 。

事实上 , 男女欢愉之外 , 他们确有精神的撞击 。
当王佳芝在日料店里唱《天涯歌女》时 , 两个人的代入感都很强 。

她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歌词的意境中 , “小妹妹似针郎似线 , 穿在一起不离分” 。
易先生目不转睛 , 听罢后更是落泪 。

只因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 , 他们只是朝不保夕的亡命之徒 , 那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孤独感有谁懂?
而在这一刻 , 两人的生命之河共汇一处 , 即便短暂 , 依然珍贵!

再说送钻戒 , 更是王佳芝最终确认他们感情的重头戏 。
有人会觉得王佳芝很拜金 , 一颗6克拉的钻石就收买了她 。 非也!

这既是易先生对王佳芝从“考察”到认可之后水到渠成之举 , 也是王佳芝解读易先生到底如何看待她的重要“证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