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阎鹤祥:相声行业在内卷( 二 )


脱口秀能这么火 , 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当下人的延迟享受能力下降了 , 不愿等待 , 而相声被认为拖沓 ,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 是因为现在很多作品最后抖出来的包袱、笑料不够爆。
中国新闻周刊:在与脱口秀行业打交道时 , 还发现双方对彼此的认知有什么差异?
阎鹤祥:脱口秀演员会认为单口相声是在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 当中有表演 , 在塑造人物 , 而脱口秀是在阐述一个事情的同时夹杂着观点的表达 。 我觉得不是这样 , 单口相声也可以阐述观点 , 今后我也会考虑将观点融到段子中 。
中国新闻周刊:你还提到过脱口秀演员要向相声演员学技巧 , 相声演员要向脱口秀演员学创作?
阎鹤祥:相声演员需要学习的是对知识产权的认知 。 相声这一行业 , 在中国历史上知识产权意识就比较淡薄 。 过去 , 师承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方式 。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相声在电视上免费播 , 很多作品一个人说火了以后 , 全国都在说 。 2006年 , 德云社火了后 , 很多传统相声的知识产权也不大好说 , 因为不知道是谁创作的 。
相比之下 , 脱口秀行业先天就有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与道德标准 。 脱口秀演员绝对不会用别人的段子 , 因为一旦让大家知道你用了别人的哪怕一个梗 , 一个小段子 , 大家都会群嘲你 。 他们一开始就形成了这种风气 , 这会激励他们玩儿命创作 ,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
今天的文化人不再写相声了
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 , 你第一次听郭德纲相声是什么感受 , 与此前在广播电视中听到的相声有什么不同?
阎鹤祥:我去小剧场听过师父一个单口和一段对口传统相声《文武双全》 。 我师父非常新潮 , 改编了很多传统相声 。 2005年的那些作品 , 贯穿了很多网络用语和时事 , 今天相声演员把握当代的能力 , 远没有郭老师当时把握当代的能力强 。
与电视相声不同之处在于 , 在剧场 , 郭老师和观众有交流 , 很多人是通过了解到郭老师才开始接触剧场相声 , 他又把这种形式重新带给观众 。
中国新闻周刊:德云社教会你什么?
阎鹤祥:一开始一定是打破你的所有自尊 , 让你觉得自己一文都不值 。 这样你才能踏踏实实学老作品、练基本功 。 对这些经典作品保持敬畏、潜心学习是德云社教学的核心 。 语言很微妙 , 你学个小段子、小包袱 , 一讲 , 观众可能一乐 , 你就很容易变得满足 , 不愿意再潜下心来学习 。 像脱口秀一上来可以让大家自由表达 , 这是和相声最初教学不同的地方 。
中国新闻周刊:郭麒麟《欢乐喜剧人》火了之后 , 相声演出也少了 。 岳云鹏近几年忙于各大综艺 , 几乎没有新作品 。 德云社小剧场演出虽然火爆 , 但日复一日都是老段子、传统相声 , 你怎么看?
阎鹤祥:一方面 , 整个行业创作的方式、内容和过去不一样 。 以前 , 像老舍、何迟(注:曾创作马三立表演的《买猴》《十点钟开始》)、梁左等作家在不同的年代都创作过相声作品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整个行当的人都在写相声 。
为什么今天的文化人不再写相声了?这有一个文化的出口问题 。 过去写小说、相声、小品 , 短平快 , 能反映现实生活 , 又能快速、生动呈现 。 现在这个时代 , 娱乐多元化 , 有短视频、电影、综艺 , 好的编剧可以去写更多东西 , 大家对相声也就没那么关注 。
而且 , 今天 , 我们斩断了和知识分子的往来 , 什么时候斩断的 , 为什么斩断了 , 为什么我们不再去登门拜访知识分子请他们帮忙创作 , 这些也都是问题 。
另一方面 , 德云社火了以后 , 不得不承认 , 对于说传统相声我们一直保持固有思维 。 2006年 , 我们把很多传统相声恢复到舞台上 , 说实话 , 不是因为观众喜欢听 , 而是因为观众没听过 , 这是一个恶补阶段 。 过了这一阶段后 , 欣赏惯性问题出现 。 我们持续在剧场说 , 后边学员也持续学这些作品 , 有这么一大批作品在这 , 观众也还在听 , 我们更多人是为了生存 , 养家糊口挣钱 , 这些作品就够了 。 主观上创作能力和意识就没那么强了 。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相声演员演出以说传统相声为主 , 大家都安于现状 , 这是不是相声行业的危机?
阎鹤祥:是危机 ,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相声行业的内卷 。
现在很多演员创作频次的降低 , 可能根源上在于对相声的认知 。 很多初入行的演员对相声一无所知 , 缺乏熏陶的过程 。 很多人来学相声的时候 , 不知道赵佩茹、郭启儒、刘宝瑞的大有人在 , 就知道马三立 , 甚至有的人连马三立、侯宝林都不知道 。 今天来学相声的演员就知道岳云鹏 。 你对这个行业的脉络都理不清 , 认识不到相声曾经有创作作品的年代 , 认为相声就是说些老段子 。 他开始听相声 , 听的就是《买卖论》《报菜名》 , 一段新作品都没听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