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一体化:POCT助力解决胸痛中心管理核心问题( 二 )


《共识》明确了AMI后心室重构防治诊治流程(图2) , 并指出AMI患者在急诊室、住院期间或行PCI前后 , 应及时测定NT-proBNP水平:若患者NT-proBNP浓度低且波动不大 , 提示患者AMI后预后较好 , 心室重构的发生率较低;对于慢性心衰患者 , 若NT-proBNP<125 ng/L , 通常可排除心室重构;若NT-proBNP/BNP浓度高或呈持续增高趋势 , 提示患者心室发生重构 , 未来发生心衰风险的可能性高 , 应尽早重视与干预 。
全流程,一体化:POCT助力解决胸痛中心管理核心问题文章插图
图2
对于AMI后心室重构的随访管理 , 《共识》推荐AMI患者出院后每2周随访一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1-2个月一次 , 随访的内容包括根据病情行NT-proBNP检查;通常在规范治疗3个月后 , 患者临床状况可发生变化 , 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病情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药物调整等措施 。
陆士娟教授强调:“及时识别胸痛患者并给予治疗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对胸痛患者进行规范的随访同样不可或缺 。 只有对包括AMI后心室重构在内的多重风险进行及时识别与干预 , 才能真正让患者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救治、改善预后 , 这也是胸痛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 。 ”
王焱教授总结时补充道:“POCT检测不应只局限于‘20分钟cTnT’的常规检测 , 更应贯穿‘胸痛中心院前-院中-随访’全流程(图3) 。 同时 , 拓展检测指标也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 , 在cTnT检测基础上 , 加入D-Dimer、NT-proBNP等检测 , 贯穿院前急救、院中诊疗、出院随访等全流程 , 实现POCT检测一体化管理 , 将为心血管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 POCT检测全流程管理方案将胸痛患者的管理范畴拓展至院前、院中和院后全程 , 相信将为2020-2030“健康中国 健康心脏”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有力工具 , 最终将助力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的心脑血管死亡率下降的目标 。 ”
全流程,一体化:POCT助力解决胸痛中心管理核心问题文章插图
图3
对此 , 陆士娟教授也表示:“在选用POCT检测时不仅应考虑仪器的便捷性 , 还应结合标准化、准确性、质控管理等进行多维度的全面考量 。 cobas h 232系统仪器小巧便携 , 能够在12分钟内提供NT-proBNP、cTnT检测、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检测结果 , 8分钟内提供D-Dimer、肌红蛋白等检测结果 , 实现从呼叫第一时刻开始的POCT检测一体化管理 , 且检测结果与罗氏诊断电化学发光Elecsys平台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 满足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的要求 。 ”
参考文献:
【全流程,一体化:POCT助力解决胸痛中心管理核心问题】[1]Stengaard C, S?rensen JT, Ladefoged SA, Christensen EF, Lassen JF, B?tker HE, Terkelsen CJ, Thygesen K. Quantitative point-of-care troponin T measurement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Cardiol. 2013 Nov 1;112(9):1361-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