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26届医院后勤院长学术沙龙举行,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


上海第26届医院后勤院长学术沙龙举行,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文章插图
主题为“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的 上海第26届医院后勤院长学术沙龙今天举行 。 业内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医院后勤管理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
上海第26届医院后勤院长学术沙龙举行,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文章插图
【上海第26届医院后勤院长学术沙龙举行,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复旦医院后勤管理研究院院长诸葛立荣认为 , 近5年来 , 在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中 , 智慧后勤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 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 。 他以“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为题介绍了具有110年建院史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一组数据:2019年与2015年相比:门急诊病人增加18% , 50万人次;出院人数增加49% , 3.6万人次;增比49% , 手术增加77% , 达3.3万人次 。 能耗减少支出456万 , 百元医疗收入能耗1.07 元 , 下降了0.14 元 。 这是科技助力医院后勤管理的结果 。
上海第26届医院后勤院长学术沙龙举行,科技让医院后勤更具温度文章插图
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杨晓东在主题演讲“科技让医院物流更智慧”中谈到 , 目前 , 该院2019年门诊量247万人次 , 年住院病人5万人次 , 年手术例数3.7万人次 。 以往医院的传统人工运送模式的手拉肩扛 , 存在效率低、差错率高 , 运输、管理成本高 , 安全无保障风险高 , 随意性大 , 以及人流物流混杂易感染和环境污染、依从性差等问题 。 随着医院物流要求日益严格规范 , 传统人力物流方式终将淘汰 。 医院物流呼唤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重大改进 。 2018年6月医院正式启用“智能物流机器人” , 引入第五代“医院物流机器人” , 2018年9月一期验收时 , 机器人配送范围11楼、13楼;2019年7月 , 医院成功举办“智慧医院后勤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展”首个医院后勤国家级继续教育班;2020年医院升级换代引入第六代最新版本 , 实现在PIVAS静配药物运输、普通药品运输两种业务场景中的全流程闭环管理;2020年5月 , “智能物流机器人”二期验收时配送范围已达整个住院部 。 疫情期间 , 物流机器人在发热门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如今 , 该院机器人可自动乘梯 , 自动应对复杂地形 , 自动爬坡 , 自行精准定位 , 自主避障 , 自动开门等 。 在医院 , 每天可以看到智能物流机器人排队“上班”的壮观场景 。
据统计 , 该院“智能物流机器人”自运行604天以来 , 发车次数5393次 , 配送站点数11508个(平均每天配送站点19.05个) , 行驶路程1251.40公里 , 配送载重156.3吨 。 每台机器人每天配送量平均10-15车次 , 每次配送约2-3个楼层(覆盖4-6个科室) , 每层送达时间约15分钟 , 单次配送重量高达300公斤;且机器人全天无休 , 随叫随到 , 运输数据实时记录 , 运输位置实时显示 , 操作人员签收记录 , 保证安全 , 标准流程有效减少了科室间的矛盾 , 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 , 提升了医院20%-30%的生产率 , 并降低了管理风险 。
据调查 , 30%-70%的患者由于医院提供的膳食“不合胃口”而放弃 , 选择自行解决的 。 但一份有温度、有营养的膳食 , 可助力病人早日康复 。 上海复旦绿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伟介绍 , 在应用电热保温送餐车为病人服务方面 , 他们动了不少脑筋 。 如今上海医院应用的一般都是进口的二代电热保温送餐车 , 只有保温功能 , 每台需4万元人民币;而复旦绿源自主研发成功的以不锈钢抗菌材料制作的三代保温送餐车 , 除有电加热功能外 , 还有紫外线消毒、电动助力功能 , 仅需3万元 。 科技+人文 , 有温度的膳食 , 既有利于住院病人 , 也获得了手术室、ICU工作人员和加班医生的好评 。 小小电热保温送餐车 , 体现了科技赋能和可贵的人文关怀 。 目前复旦绿源每年还为各大医院的二代送餐车提供上门保养3-4次 , 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 。 因为有了给力的良好保养服务 , 上海中山、华山、九院、肿瘤、华东等35家医院已有的521台二代电热保温送餐车 , 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 其中华山医院的46台已使用13年 , 中山医院的44台已12年 , 九院等其他医院的也已使用10年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