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件精品亮相国博 纵览华夏文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作为炎黄子孙,了解华夏文明理所应当,国博的历史展览不容错过,展品真实地记录了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一窥那个时代!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千余件精品亮相国博 纵览华夏文明
文章插图
日前,“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从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出260余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
千余件精品亮相国博 纵览华夏文明
文章插图
铜镜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日用器具,传世和出土数量极多,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收藏门类。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自1958年沈从文出版《唐宋铜镜》以来,对古代铜镜的整理研究工作坚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累。
本次展览分为“鉴于止水”“清质昭明”“湅治铜华”“清光宜远”“玉台影见”“刻镂文章”“莹质良工”七个单元。
其中,“清质昭明”讲的是铜镜的历史,重点展示铜镜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铜镜的历史,包括早期铜镜、战国、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等7个小组陈列。代表性展品有商代的弦纹铜镜、春秋的鸟兽纹铜镜、战国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西汉的“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唐代的瑞兽葡萄纹铜镜、清代婴戏纹铜镜等。
千余件精品亮相国博 纵览华夏文明
文章插图
“清光宜远”讲的是铜镜与中外文化交流。随着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凿空西域以及东汉时期班超等在西域地区的经营,大量的汉朝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等地区,包括铜镜这类日用品。
三国两晋时期,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佛像开始与神仙图像共同出现在铜镜装饰中,反映了当时中国早期佛教依附于神仙道术传播的史实。以吴国工匠为代表的中国工匠东渡日本后,将当时流行的画像镜与神兽镜结合,制作出具有神兽镜主要特征的“仿制镜”。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包容并蓄的开放时代。一方面,外来文化汇入到中华文明中并使其更加勃兴,瑞兽葡萄纹铜镜就是吸收异域文化元素的典型物证。另一方面,各国派来的遣唐使、商人等将唐代的文明成果带回各地并落地生长,精美的铜镜成为当地重要的收藏。本单元代表性展品有汉代“长宜子孙”连弧纹铜镜、三国吴地的变形四叶佛像对凤纹铜镜、“嘉兴元年”神兽铜镜、唐景龙三年瑞兽葡萄纹铜镜等。
中国古代铜镜最初由官方机构监督铸造,民间铸镜手工作坊后来大量出现。山东临淄、四川广汉、浙江会稽等地是两汉三国时期的铸镜中心。这些地区的铸镜作坊有的在镜背铭刻铸镜匠师之名,显示了铜镜的流通需求。
千余件精品亮相国博 纵览华夏文明
文章插图
隋唐时期,扬州是当时的铸镜中心,其所产铜镜一部分贡献朝廷,另一部分在市场流通,运销到全国各地。宋元时期,铜镜流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出现大量类似“商标”的镜铭,铸镜中心有浙江湖州和江西饶州等地。
展览从铜镜的照面功能出发,对铜镜出现之前照面的行为和用具做了展示,并追溯“镜”字的缘起与文化意义。明末清初玻璃镜的引入,既大大拓展了镜背装饰的可能性,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更大范围内展现中国古代的“镜文化”。
展览在展示丰富的镜背装饰同时,还在不同时期遴选出若干铜镜展示镜面,以满足公众对古代铜镜镜面的好奇与想象。
时间:正在展览中
场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4展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