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庙门虚掩,或者是方丈留门,或者是他离开时没有合拢,因此他“推”门就进去了,自然而然。所以用“推”字,没有声音,会显得与环境更加调和。再说,僧人先出寺,后归寺,来来去去都只有他一个人,就更能说明寂寞了,这也能让僧人和环境融为一体。朱光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但是,他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他没有看清诗的标题,并且还误认为“僧人”与作者不是同一个人。这显然无法解释:这首诗的名字为何叫《题李凝幽居》了。因为诗的名字已经证明了贾岛此行目的是“访友人居”,并且在这一首诗的最后一句中,表明了他不久之后便会重来。假如诗中“僧人”不是贾岛本人,那么这个“僧人”是谁呢?李凝故居之外,并没有邻居,园子外面的小路上都生了杂草。僧人要么就是贾岛,要么就是李凝。如果是后者,那么说明贾岛已经见过李凝了,何必要再说什么“幽期不负言”呢?
文章插图
朱光潜之所以误读了这一首诗,是因为他不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贾岛十九岁以前当过和尚,所以他就是诗中那位“僧人”。文学创作中讲究“炼字”字本来是好事,诗圣杜甫也曾经说过,他在创作中讲究“炼字”,已经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但是贾岛“炼字”上瘾的程度比杜甫严重,以至于后来得了一个“诗奴”的外号。好好一个诗人,愣是被诗歌给“套住”,成了诗本身的奴隶。贾岛是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这一派创作的诗歌总体上来说,思想偏于颓废。花太多的时间在修辞和“炼字”上,于诗境没有半点提升,略有一点得不偿失。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应该“炼字”。毕竟仔细“推敲”,还是一个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