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与书信格式书面形式中的——人际关系象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公文与书信格式:书面形式中的——人际关系象征,公文与书信,是人际交往的书面形式。从公文与书信的固定体系与格式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它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象征意义。本文开头所引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信,以及鲁迅给许广平的回信,其台头“鲁迅先生吾师左右”和“广平兄”都是顶格书写,这是书信格式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规定。公文格式我国古代的公文,大致有典、制、诏、诰、敕、章、奏、表、驳议、檄、牒、状等12种。其中典、制、诏、诰、敕、檄、牒等7种为指挥性公文,章、奏、表、驳议、状等5种为报请性公文。不同性质的公文,象征着帝王与臣下、官府与百姓的不同身份。而指挥性公文中,典、制、诏、诰、敕等5种为帝王和朝廷专用公文,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是公文体系所隐含的象征意义。
古代公文与书信格式书面形式中的——人际关系象征!
文章插图
从公文的写作格式,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象征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在公文格式方面,首先规定:行文中遇到本朝名以及“始皇帝”、“皇帝”、“制曰可”等字样,一律提行、顶格写,首创了书写的“抬头”制。而臣子向皇帝上书时,开头要写“昧死言”的套语,以示君尊臣卑。汉承秦制,报请性公文的首尾套语已经大体固定,章的开头为“稽首上书谢恩陈事”或“某官粪土臣某顿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末尾用赞颂皇帝之词语;表的开头为“臣某言”,末尾为“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奏的开头为“臣昧死言”或“臣昧死再拜上言”,末尾为“稽首以闻”;驳议的开头为“某官臣某对……”,末尾为“臣某愚憨死罪”或“臣某憨异议”。到了唐代,又进一步将“抬头”制发展为“平缺”制,即凡与皇帝有关的字句都提行顶格写(叫做“平头”),其他的陈述文字要低两格写(叫做“缺行”)。到了明代,一般的奏章都要以“臣不胜惶恐战栗之至”结尾。公文格式上的这种日趋严格的规定,正象征着我国封建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加强,君主与臣民之间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对立。
古代公文与书信格式书面形式中的——人际关系象征!
文章插图
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了公文格式的民主化进程。新中国逐步实现了公文格式的民主化。在公文的行文部分,无论指挥性公文还是报请性公文,一般应有主送机关名称,而主送机关名称一律写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的左边,并顶格书写。在正文的结尾部分,可用“此令”、“特此布告”、“特此通告,望一体周知,遵照执行”、“特此通知”、“以上各点,望认真贯彻执行”、“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示”、“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以上意见,如无不当,请批转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等等。这样的格式,象征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上下级之间在公文交往中既严肃郑重、又互相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古代公文与书信格式书面形式中的——人际关系象征!
文章插图
书信书信可分两种,一种是公务信函,属于公文范畴,另一种则是私人书信。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书信的实物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两封木犊家书,其年代当在战国末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这是一对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写给家里名叫“中”(又写作“衷”)的兄弟的战地家书。第一封是兄弟俩联名写的,其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第二封是惊写的,其开头是:“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大致的意思是:我们黑夫、惊兄弟俩向中(衷)兄弟问好,母亲身体好吧?我们身体很好。这跟现代书信的格式大致相似。这样的套语,象征家人、亲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亲密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