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皇帝上朝时,为何要有人甩鞭响三下!


水浒传中,皇帝上朝时,为何要有人甩鞭响三下!
文章插图
《浅说水浒》第127期(文/焦目)明清小说尤为著名,四大名著都是明清时期。不过,在涉及到历史的时候,小说与历史最大的不同的就是在军事方面。以水浒为例,宋代真正的战场上,不管士兵还是将领,所用武器基本一致,不会出现108将中用扇子、算盘、短柄斧或者禅杖等做兵器的情况。小说这么写,是为了区别人物,或者突出性格。不过,作为十八般兵器之一的鞭,战场上常见,三国时期的黄盖、唐代猛将尉迟恭,宋代的呼延赞、牛皋,以及水浒中的呼延灼、孙立、孙新等人都是以鞭为兵器。
水浒传中,皇帝上朝时,为何要有人甩鞭响三下!
文章插图
当然,鞭有多种,除了作为兵器,还有打马鞭。水浒中有一种“净鞭”,都是跟皇帝上朝有关,这种鞭是什么样?有什么作用呢?本文就为您揭晓这个问题。水浒开篇,说到宋仁宗坐驾紫宸殿,接受百官朝贺时,就说到了“隐隐净鞭三下响”;第五十四回中,说宋徽宗上朝时,也提到了“净鞭三下响,文武两班齐”。由此看来,宋代皇帝上朝似乎都要有“净鞭响三声”。历史上,是否如此呢?首先,说一说净鞭。所谓“净鞭,”也叫静鞭,或者鸣鞭。看这名字就知道,这鞭子能打响。事实上,净鞭起源于何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宋代人高承曾经考证过,但也只是说唐朝和五代有,并没有说最早出现于何时;不过唐朝之前的资料也没提及,似乎是唐朝才出现。
水浒传中,皇帝上朝时,为何要有人甩鞭响三下!
文章插图
但明确记载净鞭的,还是在宋朝的史料中。驾后围子外左则宰执侍从,右则亲王、宗室南班官,驾近,则列横门十余人击鞭/遇大礼年……车五乘,以代五辂.轻重毎车上置旗二口,皷一面,驾以四马,挟车卫士,皆紫衫帽子,车前数人击鞭。——《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北宋末年,孟元老为追忆东京的社会生活,所记载的见闻,虽然是笔记小说,但史料价值很高,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与正史一致。
水浒传中,皇帝上朝时,为何要有人甩鞭响三下!
文章插图
这里记载,北宋皇帝出行时,车驾前面都会有人专门负责击鞭。不过,孟元老可能离得远,所以没看清,只是说“数人”“十余人”。这一点,《宋史》则记载的很清楚,说“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可以发现从12人击鞭,增加到了14人。既然孝宗时期才增加到14人,那说明在孝宗之前,北宋及高宗时期,必然是12人,这与孟元老记载的“十余人”一致。对于鸣鞭,作用有两个,其一是彰显皇帝的威严;其二是告诫周围的人,皇帝来了,赶紧回避,注意保持肃静,免得冲撞或者吓到皇帝,惹来灾祸。
水浒传中,皇帝上朝时,为何要有人甩鞭响三下!
文章插图
另外,皇帝上朝下朝时,大殿中也有专门的人负责鸣鞭。但上下朝时,有多少人击鞭,击鞭多少次,则史料没有记载。推测来看,应该不至于像出行一样那么多人,毕竟能上朝官员们不会不懂礼仪,鸣鞭只需要提醒他们皇帝来了,保持安静即可。水浒中之所以说“鸣鞭三次”,很可能是根据元史及元曲中的记载。元代马致远在《陈抟高卧》中说过“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而这是符合元朝礼仪的。对了,“净鞭”一词最早也是出自这里。《元史》不但记载了鸣鞭的次数,比如出阁升辇,上朝下朝都要击鞭三次,而且记载了这种鞭的形制。鸣鞭,绿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元史》
水浒传中,皇帝上朝时,为何要有人甩鞭响三下!
文章插图
这里说到鸣鞭是绿色的柄,梅红丝做成鞭身,鞭稍用黄色茸,并且会用腊浸泡。不过,鞭子到底有多长,还是没说,应该不会太长,不然容易打到人。但从《光绪帝大婚图》可以发现,鸣鞭是金黄色,而且有两人长。到明清时,皇帝出现上朝等要鸣鞭更是规范,不过很多相关影视剧都没有,倒是《甄嬛传》等清宫剧有表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