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雨花台烈士陵园的上空交织着两缕歌声,一缕是稚嫩清脆的童声,如同夏日微风;另一缕则显苍劲沉稳,历经岁月磨砺。
这声音来自一个5岁小朋友胡洋溢和95岁的原28军副政委、新四军老战士李剑锋,这对“忘年组合”在8月15日江苏新闻广播举行的“热血赋长歌——雨花英烈生前原创歌曲全国‘云传唱’”启动仪式上,唱起的也是曲调激昂的《新四军军歌》。
1941年,李剑锋参加革命工作,在战场上被炮轰过,骨折过……但受再多伤、吃再多苦都无法击倒李老的革命信念,一身绿军装和满挂的勋功章是他一辈子的光辉荣耀和挚爱。旧日虽已逝去,再度唱起这首“战歌”,高龄的李剑锋老人仍是一字不忘,一曲唱毕,俨然还是当年那个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年轻战士,一往无前。
文章插图
今天,在江苏新闻广播的录播间里,《新四军军歌》再次唱响。雨花英烈、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之子、81岁的少将袁振威哼唱出他父亲袁国平在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时主持集体创作的军歌。
文章插图
袁振威
袁国平烈士
文章插图
雨花英烈袁国平在正值年少之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袁国平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七七事变”发生后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袁国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时遭到中国国民党军队包围。激战中,袁国平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举枪自尽,实现了"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诺言。
新四军军歌背后的故事
《新四军军歌》是如何“孵化”出来的呢?聆听歌曲,探索故事。今天,雨花英烈、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之子、81岁的少将袁振威走进了音乐党史课的课堂,揭秘故事的开端。
“当时,急需一首军歌来提振士气,增强军队的‘精神装备’”,袁振威说,父亲生前酷爱读书写作、知识渊博。军歌的创作重任就交给了作词行家的袁国平。
军歌创作“战场”主帅已定,下一步便要商议“作战细节”——确定歌曲的框架。
袁振威教授说:“父亲按照要求,先开展了歌词征集,当年的《抗敌报》专门刊登了征稿启事。收到来稿后,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其中一篇完全符合项英对军歌的要求,确定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
歌词确定,创作战局就已获胜大半,下一步“作战”便是谱曲,袁国平把接力棒交给了何士德。袁振威教授介绍:“作为军歌,曲调很重要,一定要昂扬向上。”袁国平向曲作者何士德着重说明了歌词产生的背景,详细讲述了皖南战略环境、新四军作战方针,强调歌词要突出东进抗敌和向敌后进军的思想,加强战斗气势。
好事多磨,第一次的谱曲并没让袁国平满意,袁振威教授说:“我父亲在听完第一次谱曲后,还是觉得应该要更加高昂雄伟,要有一往直前进军的气魄。”
三次易稿后,雄壮有力、鼓舞人心的完整版《新四军军歌》热火出炉。1939年,在云岭附近的新村文化队礼堂,军部文化队的歌咏队试唱了新鲜出炉的《新四军军歌》。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后,项英叫“好”,袁国平当即代表军部郑重宣布:“通过!”并将军歌正式定名为《新四军军歌》。
弹痕累累,硝烟未散,“父亲曾说,威武雄壮、英气磅礴的《新四军军歌》名副其实是在炮火与硝烟中诞生的。”袁振威教授感叹。
推荐阅读
- 梁山三大女将,两位都爱开店,一位做正经生意,另一位却要人性命
- 这首元曲堪称中秋绝唱!堪比苏东坡!却很少有人知道!
- 这首苏轼的诗全文很少人知道, 第一句却是千古名句, 红遍大江南北!
- 张无忌有两位传人,两人虽得了张无忌“真传”,却死于同一人之手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杜甫的这首骂人诗频频被选入教材,却总被认为是夸人的诗
-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杜姓诗人,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
- 李商隐在深秋的夜里感慨万千,写下的这首凄美之作,无一字不忧愁
- 此人兵器重达四十斤,重伤两位梁山天罡,击败一位梁山五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