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至今仍然被使用和普及。俗语文化来源于民间,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很多为人处世的经典语录,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给我们生活以启迪。
俗语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俗语讲的是养生之道,比如“人睡三觉,命比纸薄”,也有的俗语劝诫人们不可过于固执己见,要聆听别人的观点,比如“不见棺材不掉泪”,也有的俗语教给我们很多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等等。
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文章插图
俗语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之谈,可以说学好俗语,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读懂一条俗语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很多看似简单的俗语,背后隐含的道理却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似很好理解,但是细细品读却充满了很多道理,而这句俗语其实还有后半句,更加的经典,但是却少有人知。
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文章插图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貌似可怜,生活上有诸多的不顺利,但是归根结底,却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自作自受,或者是咎由自取。
想要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还要从“可怜”两个字入手。可怜之人,其实就是那些生活不顺利,有着很多坎坷磨难之人。但是可怜也分为真可怜和假可怜,而假可怜之人,大多具备以下3种特点。
假可怜之人,对人生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和消极的心理。他们遇到什么事,总是第一时间去抱怨别人,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到一点苦难,就会有着自卑的心理,从而失去很多良机。
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文章插图
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 第二点:过于依赖别人
假可怜之人,总是企图别人能够多帮助自己,但是殊不知真正能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本身四肢健全,完全有能力自食其力,却因偷盗被人毒打,最后连仅剩的尊严也荡然无存,实在是让人觉得他是自作自受。
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文章插图
  • 第三点:自私
假可怜之人大多有着自私的心理,他们通常装可怜,以此博取他人的同情。比如说自己的不幸遭遇,然后管朋友借钱。他们通过贬低自我来获取他人的帮助,得到了好处后就不记得他人的好处,白眼狼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这句话还有下一句,同样引人深思,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下一句更经典,却少有人知
文章插图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老祖宗说的这句话,其实还是带有十足的人文关怀。虽然可怜之人都有可恨的一面,但是话锋一转,说的是可恨之人,也有不为之人的苦衷。
比如鲁迅写的孔乙己,虽然他性格迂腐,但是本质上却并不是一个坏人。孔乙己拥有着善良的内心,而且在捉襟见肘的贫困处境之中,依然坚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他不肯放下读书人的姿态,这一点确实难得可贵。
但是一个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大环境之下是可以改变和影响人的一生。虽说主观上孔乙己顽固不化,但是客观上的大环境是非常封建的,这也造就了他悲惨的命运。所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里的“必有可悲之苦”其实隐藏着一种物竞天择的无奈和人情冷暖的辛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