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二 )


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文章插图
散碎银两由于以上原因,只用了二十年时间,明代宝钞制度就崩溃了。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枚铜钱,贬值超过六倍;再过五十年,宝钞已经完全成了废纸,堆在街上都没有人要了。这时,民间不再顾及皇帝的禁令,转而使用白银进行交易,明代的金融制度陷入了混乱。宣宗时期(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皇帝仍然坚持祖宗法度,认为用银交易是一种犯罪行为,禁止民间用银。交易用银一钱,罚钞千贯,官吏贪赃一两银子,要追缴纸币一万贯,之外还要缴纳免罪钞。到了明英宗正统时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皇帝终于放松了禁令,朝野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银子。此后虽有反复,但实际已进入银本位时期。不过,明代宝钞制度虽然很快崩溃,可是宝钞却一直存在。这是因为明朝对祖宗法度十分尊崇,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制度,没有人敢废除。到后来,宝钞居然成了一种纯礼仪性的东西。逢年过节,皇帝就会装模作样地向大臣发放宝钞作为赏赐,而大臣还要假装感激涕零地收下来。说到大臣,关于明代纸币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朱元璋发行的纸币,不仅坑老百姓,对大臣们也毫不手软,甚至可以说,官员是纸币的主要受害者。明太祖出身贫寒,因此明代对官员一直实行低俸政策。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规定一品官年俸为一千石粮食,加钞票三百贯。纸币刚发行时,一贯钞票合米一石,这样,相当于年俸为一千三百石粮食。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一品官改为月俸,每月是八十七石粮食。由于钞票的贬值,此时的俸禄只发粮食,但数量已经有所缩水。到了朱棣这儿,官员俸禄开始大量加纸币:高官米钞比例是四和六,而位阶低一点的官吏比例相反,六分米四分钞。随着钞票贬值的加剧,官员俸禄更是大打折扣:宣宗时,一品官的月俸是四十六石米,英宗时,只有不到三十五石,宪宗时更是只有二十石米,还不如一个唐代的七品官。所以,官吏们只能想其他办法来补贴家用,这是明代官场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到后来,官员也受不了钞票的盘剥了,只能呼吁皇帝加速银本位的普及。银本位的确立,是民间自发对抗中央政府错误金融政策的结果。由于政府不能保证纸币的信誉,民间只好寻找最方便的中介物来代替纸币,完成交易活动。
不懂金融的朱元璋发行纸币,通货膨胀逃不掉,不过也有意外收获
文章插图
银元宝当全国普遍采用银本位之后,明代民间经济却受到了保护。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铸币(铜钱)还是纸币(钞票),都是政府的财政工具,会破坏民间经济的繁荣(参照上文描述)。明代政府把纸币玩坏了之后,不得不把货币职能交给了天然的贵金属银,而银子的供应量只与采掘、冶炼、储藏等能力相关,政府有心却无力再进行控制。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明代政府明明失去了一种财政手段,却不想有意外之喜:由于民间金融系统相对自由,变得更加强健,反而使明代经济更加经得起折腾。不管是外敌入侵,还是内政破坏,对于民间经济的破坏力都大大下降。银本位制保护了民间经济的繁荣,让僵化的明代存活了近三百年时光。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