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啥意思?现代人听了不会吃亏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出自我国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而由此句诗还衍生出了“源远流长”,这个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成语。而在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中,俗语就是其中一项,它们都是由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大多都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今天笔者要给大家讲的一句俗语叫做:“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这句话是啥意思,又有何深意呢?为什么古人会认为古庙比荒坟还可怕呢?对此专家则表示,现代人听了不会吃亏,如今仍然适用。庙,在中国文化中最初指祭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供奉神灵的神社也逐渐被人们称为庙,比如土地庙、城隍庙等。后来,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庙在大多数情况下又包含了佛寺的意思。但是无论如何,庙都与天上的神灵和历代的贤者之人分不开,在世人心中是十分神圣的地方,身处其中自然会受到庇护,诸邪不侵。
“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啥意思?现代人听了不会吃亏
文章插图
再来看与庙相对应的荒坟,一般都是那些不知道坟主人以及其后人的坟墓,大多来自于战争、饥荒和瘟疫之时,大面积的人员死亡导致许多死者的尸体没有家属前来认领,于是只得被随意地藏于荒郊野外。由于坟墓都没有人祭拜,时间一长之后便会荒草丛生成为荒坟,再加上这类地方向来是少有人迹,因此更显得阴气森森,从而更是少有人去,如此循环往复,这类地方就成为鬼怪传说的发源地。
“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啥意思?现代人听了不会吃亏
文章插图
可是既然如此,古人又为何会给后世留下“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的俗语呢?究竟有什么原因让他们觉得祭拜先人、神灵,如此神圣庄严的地方竟然比乱葬岗一般的荒坟还要可怕?事实上,古人之所以认为相对于荒坟而言古庙更可怕,是出于人身安全考虑。“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并非是说不可以晚上居住在庙里,其中主要是突出一个“古”字。所谓“古庙”,那一定是修建时间已经很久远的庙。诚然,这些庙在刚刚建成之时,不管是祭祀祖先也好,还是供奉神明也罢,必定会有人精心地打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庙的主人家没落,或者庙的所在地经历过战火亦或是自然灾害的洗礼,大部分古庙都年久失修、无人打扫。这些古庙的建筑材料难免会被风雨侵蚀而变得不再牢固,存在坍塌的可能性很大。
“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啥意思?现代人听了不会吃亏
文章插图
据记载,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还未发迹之时在故乡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曾遭到当地官府的追捕,为了逃命他不得不化妆成乞丐逃出凤阳城,到城外的一座古庙藏身。然而,朱元璋却在这座古庙里偶遇到了前来抓捕他的官兵,并迅速被包围。正当朱元璋走投无路即将被捕的千钧一发之际,古庙突然坍塌了,许多官兵们当场被砸死而他因此侥幸逃脱。即使朱元璋是因此才逃过一劫,这件事还是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严重的阴影,后来每每路过古庙都敬而远之。
“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啥意思?现代人听了不会吃亏
文章插图
相比之下,荒坟虽然是传说中的百鬼夜行之地,人们仅凭想象就足够令自身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情绪,更不要提身处其中了,但是话说回来,人们野宿荒坟时心里感受到的恐惧并不会对人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因为鬼魂毕竟是莫须有的存在。而古庙则完全不一样,一旦发生坍塌,里面的人就算不会被当场砸死,也会被掩埋于其中最后活活渴死、饿死,很少有人能够幸免。
“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啥意思?现代人听了不会吃亏
文章插图
由此看来,荒坟纵然令人们一想到就感到恐惧和危险,但事实上却并没有任何威胁,反而是看似安全,而且还可以遮风挡雨的古庙动辄就会出现致命的危机,就像是张开血盆巨口的鬼怪,在黑夜里等待着前去借宿之人,然后趁机一口吞入腹中。所以古人才在见证了无数次这样的情况后,总结出了“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这样一句俗语留给后人。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也如同孟子在《孟子·尽心》中所言的:“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且不说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仅仅从古人的经验来看,我们确实应该远离类似于古庙这种有危险的地方,宁愿在荒郊野岭的坟场留宿,也不可贸然进入已经年久失修的破败古庙。《孟子·尽心》参考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