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我们在讨论如何辞职( 二 )


这方面最经典的 , 是一千多年前 , 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 , 写了一篇辞职告白 , 解释他为什么辞职 , 以及辞职之后的快乐 , 成了历史上了不起的文学经典 。
大约也因为他 , 辞职这件事 , 变得很文艺 , 变得很哲学 。 一千多年来不断地敲击着中国人的心 。 这个普通的中国人叫陶渊明 , 他写的辞职告白叫《归去来兮辞》 。
陶渊明一辈子一事无成 , 不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官员 , 也不是一个能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父亲/丈夫 , 好像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农夫 。 总之 , 他的人生不论以现在的标准还是一千多年前的标准 , 都是一个失败者 。
他的厉害在于 , 他一辈子一事无成 , 却把辞职这件事弄得无比惊艳 , 他靠几篇翻来覆去讲他为什么辞职的文章 , 得到了经典的文学地位 。
又靠几篇讲他辞职后如何在失败的生活里活出乐趣 , 而得到了生活艺术家的称誉 , 林语堂甚至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调和了人生矛盾的诗人 。
《归去来兮辞》前面一段有一段小序 , 序里陶渊明回答了二个问题 , 第一个是他为什么要去做官?第二个是他为什么要辞官(辞职)?
为什么去做官?陶渊明说 , 是因为贫穷 。 因为有很多孩子 , 耕田啊种菜啊 , 都养不活他们 。 正好机缘巧合 , 就去做了彭泽县的县令 。
为什么做了八十天县令就辞职不干了?陶渊明说:“质性自然 , 非矫励所得 。 饥冻虽切 , 违己交病 。 ”大意是自己的天性喜欢自然而然 , 怎么磨练都没有办法适应官场的活法 。 虽然觉得吃不饱穿不暖是个迫切的问题 , 但是 , 违背自己的本性求生存 , 只会让自己受辱 , 变得病态 。 因此 , 做县令八十天 , 就决定离开了 。
陶渊明从29岁到50多岁 , 做过江州祭酒、加入过桓玄幕府、当过刘裕的参军 , 最后做了彭泽令 , 但每次做不了多久 , 就辞职回家隐居 。
彭泽令是最后一次 , 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是一篇真正的辞职信 , 一封表明自己再也不会回到体制内的告别信 。 后来朝廷也几次征召他担任什么职务 , 陶渊明都坚决地辞谢了 。
陶渊明的回答 , 正好显示了普通人的矛盾:现实要求的和自己想做的之间往往并不一致 。 做自己想做的 , 没有办法养家糊口;现实要求的 , 不是自己喜欢做 。 所以 , 我们常常在分裂中摸索着前行 。
如果我们是一个圣人 , 我们可以以慈悲的心、以信仰的心来包容这个世界的残酷;
如果我们是一个天才 , 我们可以以对于某件事的无比热爱来抵御这个世界的平庸;
如果我们是一个疯子 , 我们可以沉迷在自己的梦境里来忘掉这个世界的荒诞 。
如果说 , 这个世间有什么自由的人 , 那就是圣人、天才、疯子 。 不幸的是 , 圣人、天才和疯子都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的 。 这些人是天生的 。
所以 , 我们大多数人只能像陶渊明那样 , 在当官还是不当官之间犹豫 , 犹犹豫豫地做着普通人 , 在偶尔灵光一现的自我和无处不在的庸常之间犹豫着 , 过完这草草的一生 。
也只能像陶渊明那样 , 在注定平庸的漫长一生里 , 唯有一次毅然决然的辞职 , 让生命有了光彩 。 所以 , 本来隐私的辞职信往往成为公开发表的宣言 。 《归去来兮辞》的正文 , 回答了辞职后去哪里 。
陶渊明犹豫了十几年 , 做官违背自己的本性 , 不做官又有现实的经济问题 。 现在 , 陶渊明终于可以对大家说 , 我已经找到一种生活方式 , 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了 。
怎么解决呢?答案全在一个“归”字里 。 《归去来兮辞》的重点是“归” , 是回归 。 回到哪里呢?回到家里 。 陶渊明写辞官后回家的感觉 , 很像今天很多人从体制内辞职出来后的感叹:自由的感觉真好 。
一路上是轻快的小舟、是飘荡的风儿吹起了衣角 , 是轻快的心 , 欢天喜地 。 回到了家 , 那些佣人啊 , 孩子啊 , 早就在门口等候了 。 回到了家 , 有亲人 , 有酒 , 自饮自酌 , 醉眼朦胧中依稀看见庭院里的高树 。 靠在南边的窗口 , 觉得神畅气傲 , 环视狭小的居室 , 虽然环堵萧然 , 却住得让人心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