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丁玲:拥有特殊的友情,除了是老乡,还因为胡也频的性格

上篇提到:沈从文摆脱失恋后 , 为何要走专职写作之路?两个挚友聊家常鼓励他 。 在讲述完沈从文与丁玲、胡也频的相识之后 , 今天将要展开他们创业故事的第二篇:沈从文、丁玲、胡也频的共同信念 。
沈从文与丁玲:拥有特殊的友情,除了是老乡,还因为胡也频的性格
文章图片
本文虽为沈从文系列的故事 , 却主要使用了丁玲的经历串联、引导 , 因为我认为丁玲拥有着独特、自由的个性思想 , 其敢作敢为的性格照亮与贴近沈从文对家乡美的回忆 。 丁玲在沈从文的眼里也是柔婉细腻的 , 沈从文深为她的脾性所吸引 , 为其哭与笑 。
在北漂的生活中 , 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三个人有着相同的苦闷感伤 , 不愿意艰苦地生活 , 却又不得不生活下去 。 他们在经历上相似 , 情感触痛的点也有共鸣 。 勇敢闯天涯的背后 , 梦想是会随时幻灭 , 生活琐碎就像脚链一样拴住了他们 , 所以他们彼此的友谊情感又是牵连在一起的 。 沈从文、丁玲、胡也频谁也不敢轻易受伤 , 因为一个人的痛会让其他两个人也感受到同样的痛 。
接下来 , 为了揭开他们共同的信念将由丁玲故事开始讲起 。
丁玲的信念
瞿秋白对她的评论 , “冰之是飞蛾扑火 , 非死不止 。 ”
丁玲对于学习文学信念的形成多半来自曾经暗自爱过的瞿秋白 。
丁玲原名蒋伟 , 字冰之 。 上学那会 , 反封建思想废姓 , 丁玲觉得称呼“冰之”不太方便 , 就叫了丁冰之 , 后来她要去当演员 , 自然又在字典里摸出来一个字“玲” 。 丁玲 , 一个精巧细致的名字 , 在“玲”的内心藏着坚定的思考 , 一旦有爱的呼唤 。 叮铃一声 , 就会产生清脆的碰撞声 , 自由的思维就要开始翱翔 。
丁玲从来不安于现状 , 她渴望去外边世界看看 。 相夫教子不适合她 , 伟大的梦想需要雄厚的知识来积累 , 她主动脱离庞大的家族“阴影”而踏上求学之路 。
丁玲喜欢不庸俗、有思想的而进步青年 。 1919年 , 有一位全校的领头人物出现在她的视野中 , 那个人就是王剑虹 , 丁玲每天都会与她在走廊碰面 。 对于这位非常严肃 , 昂首出入 , 目不旁视的人 , 丁玲一般不会放在眼里的 , 可就是她犀利、坚定的眼神又吸引着丁玲注意 。
“她像一团烈火 , 一把利剑 , 一支无所畏惧、勇猛直前的队伍的尖兵 。 ”——《丁玲自述》
在学校的辩论会上 , 王剑虹讲词尖锐 , 时常激起全体同学的热情 。 有些时候老校长与教员们都被问得瞠目结舌 。 丁玲喜欢活动 , 但是她却不敢接近这个女孩 , 认为她身上有刺 。 丁玲仰慕王剑虹 , 对她的印象之深 , 以至于丁玲在日后全身心爱护着她这位闺蜜 。
1918年夏天 , 经历2年多转学生活后的丁玲虽然表面上已经忘记了王剑虹这个名字 , 但是她们两个人的个性极其相似 , 在常德的再次碰面令丁玲下决心跟随她一起热忱于妇女运动 , 开辟人生的大道 。
沈从文与丁玲:拥有特殊的友情,除了是老乡,还因为胡也频的性格
文章图片
(左丁玲 , 右王剑虹)
从决定一同奋斗的那一刻起 , 她们就成为了挚友 。 热烈、精神饱满的王剑虹背后却是一个需要感情滋润的女子 , 但是外表冷若冰霜 , 却总不能如愿 。
“当我们把钱用光 , 我们可以去纱厂当女工、当家庭教师 , 或者当佣人、当卖花人 , 但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读书、去生活 , 自己安排自己在世界上所占的位置 。 ”——《丁玲自述》
丁玲是一个能保持乐观的人 , 即使她从4岁就失去了父亲 , 但是她还有一个寻求上进的母亲 , 而王剑虹却没有了母亲 。 这样性格、经历相近的两个人 , 互相鼓励自我去学习 , 斗争 , 哪怕前方是地狱也要闯一闯 。
1923年夏天 , 她们到了南京 , 全部生活费用都交给了梦想 , 投入到了书本里 。 不久她们的一个老朋友柯庆施带来一个戴着眼镜 , 虽然讲着南方官话 , 却是很机警的人 。 他总能惹得大家高兴 , 并且会用平和的眼光来观察每个人 。 这个人就是瞿秋白 , 一个为自身文学信念而战斗的勇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