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是降旨从苏、杭等州府将无田业者调入凤阳垦种 , 由政府拨给牛、种、车、粮 , 并惠以“三年不征其税” 。接着 , 特令“官吏罢职者、民犯流罪者 , 俱发凤阳屯田耕种” , 后来又强令“迁徙江南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 。
在营建中都和移民垦屯之外 , 朱元璋还效仿汉高祖刘邦恩泽故乡沛县的作法 , 下诏免除家乡赋税 , 明确“永不课征” 。这些浩荡“皇恩”布施之后 , 凤阳一度真的兴旺发达起来了 。
生活条件改变了的凤阳父老乡亲 , 为此欢天喜地 , 敲锣打鼓、欢歌劲舞 , 前往南京向朱元璋感恩 , 场面非常感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洪武年间 , 每遇喜庆大事 , 或逢年过节 , 都有凤阳花鼓队从凤阳府一路唱到南京 , 给朱元璋唱赞歌 。
从花鼓的歌词中 , 就能看出凤阳人对朱元璋的感激之情 。那时的花鼓《凤阳歌》的歌词是:“说凤阳 , 道凤阳 ,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 , 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 , 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 , 道凤阳 , 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 , 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 , 淮河两岸喜洋洋 。”
江南富户 , 十几万户都迁到凤阳周围 , 的确加强了皇帝老家的实力 , 但由于凤阳府人口激增 , 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招致了当地百姓的不满 。
为了兴建这座亘古未有的中都皇城 , 朱元璋动用了9万工匠 , 14万军士 , 50万民夫 , 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和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 , 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 , 最多时达到100多万之众 。致使百姓不堪重负 , 颇多怨言 。
洪武八年 , 朱元璋回凤阳视察 , 目睹此弊 , 下诏终止中都建设 。中都不建了 , 迁徙而来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 , 但朱元璋严令他们不许离开凤阳府 , 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逃离开凤阳府 。
朱元璋死后 , 他四儿子燕王朱棣从侄儿朱允炆手里夺取了皇位 , 将都城迁到了北京 。凤阳、南京的地位也因之陡然下降 , 当年那些迁徙的百姓也没有了以前的优惠待遇 , 他们中的很多人思念故土 , 就又陆续返回了老家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
据说这些人在迁徙途中 , 就以演唱《凤阳歌》作为索钱财、讨饭吃的手段 。自然 , 那时候的歌词还是对朱元璋和大明朝大加赞赏的 。
明朝灭亡后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 , 随后清军入关对江南一带不屈服民众进行了长期的屠戮 , 并大搞文化殖民 。满清统治者将江南地区的很多明朝留下的民俗进行了修改 , 用以抹黑明朝 。
清顺治年间 , 南明鲁王(朱以海)坚守浙江舟山和福建金门一带不降 。清朝廷在派兵征剿同时 , 还大量征收安徽凤阳一带的花鼓艺人 , 让他们唱着咒骂朱皇帝的《凤阳歌》 , 以瓦解南明军队的战斗意志 。被清朝统治者篡改了《凤阳歌》里的歌词 , 这时才变为“自从出了朱皇帝 , 十年到有九年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的“凤阳丐者”篇写有:“在江苏诸郡 , 每年冬暮岁尽 , 必定有凤阳人涌来 , 这些凤阳人老幼男妇成群结队 , 散入各村落间行乞讨饭 , 要到明年春二三月才回去 。”
“···他们行乞时所唱的歌词是:‘家住庐州并凤阳 , 凤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 十年倒有九年荒 。’人们都以为他们是因为饥荒而背井离乡 , 其实不然 。即使没发生饥荒 , 他们也出来行乞如故 。”
据《蚓庵琐语》所载:“明太祖时期 , 曾迁徙苏、松、杭、嘉、湖近十四万户富民以充实凤阳 , 严禁逃归 , 所以有人就化装成乞丐潜回家乡省墓探亲 , 慢慢形成了风俗 , 至今不改 。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
推荐阅读
- 水浒传中此人进攻能力不输武松,可惜防守能力差,被武松轻松杀死
- 《水浒传》兵器排行榜,个个不凡,可媲美青龙偃月刀重量是它!
- 水浒传中,此人是梁山第一高手,却因为看不惯宋江,提前下山离开
- 水浒传中唯一没有绰号的英雄,他没陪宋江一起死,并活到了八十
- 《水浒传》中的五虎将,哪三位好汉可以一争高下
- 拓跋焘反击柔然取得大胜并将大檀气死
- 水浒传中有种失败的战术,金庸笔下被一大侠所用,却成功克敌制胜
- 水浒传中一隐藏高手,他2位武艺低微的徒弟混上梁山,他却没上山
- 水浒传中你不知道的英雄人物,最后出海得到善终
- 水浒传最聪明“七人组”:明里暗里和宋江作对,最后全都得了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