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

_原标题: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 , 四大徽班进北京 , 京剧开始形成
在清代中叶 , 我国剧坛上 , 除了昆曲之外 , 民间的地方戏曲兴盛起来 , 如梆子腔、秦腔、徽调、楚调等 , 逐步形成花部(也称乱弹 , 指民间戏曲)与雅部(指昆曲)争胜的局面 。当时戏曲演出活动的中心 , 北为北京 , 南为扬州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也是戏曲荟萃的地方 。江南的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之处 , 商业发达 , 当时又是盐商集中的所在 。“商路即是戏路” , 各地的戏曲艺人也就纷纷流向扬州 。
乾隆|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 , 乾隆皇帝从1751年起 , 曾先后六次下江南巡视 , 扬州成为他驻跸的所在 。扬州一带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向皇帝献媚争宠 。他们不惜重金 , 大兴土木 , 依山傍水建造起一座座美丽别致的湖滨园林 , 形成扬州北郊著名的二十四景 。扬州的富商素有蓄养戏班的风气 。得知乾隆喜爱戏曲 , 便把组织戏曲演出作为迎驾活动的一个内容 。乾隆还命苏州织造、两淮盐务等官员选拔艺术精湛的伶人进宫 , 以备承应 。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戏曲的发展 。据史籍记载 , 在迎驾时节 , 扬州戏曲演出极其兴盛;即使平时城里城外的“堂戏”、“台戏”、“大班”等各种演出也频繁不断 。
乾隆|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乾隆|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由于清廷最高统治者喜爱戏曲 , 凡皇帝、太后祝寿、皇室喜庆 , 都要举行庆典演出 , 已成惯例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 , 为庆祝乾隆帝八旬寿辰 , 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 , 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 , 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 , 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 , 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 , 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 , 南腔北调 , 四方之乐 , 荟萃争妍 。或弦歌高唱 , 或抖扇舞衫 , 前面还没有歇下 , 后面又已开场叫人左顾右盼 , 目不暇接 。真是群戏荟萃 , 众艺争胜 。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 , 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 , 引人瞩目 , 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 。
乾隆|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 。在演出过程中 , 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 , 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 , 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 。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 , 又合京、秦二腔 , 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 , 以充实自己 。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 , 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 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 。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 , 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 , 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因此“四大徽班”进京 , 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 , 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清末宣统二年(1910) , “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 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