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文章插图
古代女子的妆发千姿百态,魅力十足,完美的展现了女子的娇柔姿态。发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发髻种类足足有上千种。每个朝代,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女子和同一个女子不同的生活时期都会梳不同的发髻,这既是古代女的爱美的表现,是东方美学在人的发型上的体现,也是古代社会所蕴含的特点的载体。虽然古代的发髻品种多样,但是并不意味着女子可以随时随地梳着各种类型的发髻,古代女子梳的发髻都是比较有考量的。1.上层社会的发髻样式古代社会封建等级秩序森严,贵族女子和平民女子的各方面差异都是比较明显的,其中发型差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清朝上层社会贵族女子的高髻了,高髻的发髻把全部头发都梳上去,不可披散,然后在发髻上加以金银珠宝首饰的点缀。
 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文章插图
这样的发髻,在清朝民间是不可以随意梳妆的,只有皇宫中的女子才可以用这种高贵的发髻。这种发型是由于清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这是女真族传统的贵族女子发型改造而来的发髻,所以一些平民汉族女子不能梳。还有一种一般只有上层社会的大家闺秀才可以梳的发髻是由某位后妃创始的,后人争先效仿的发髻类型。比如秦汉时期贵族女子最喜爱的凌云髻,便是始皇诏后初创的一种体现女子高贵优雅的高式的单鬟,后世多为后妃所梳,加上凤冠,多是在大礼时梳妆佩戴使用。虽然贵族女子发髻和平民女子发髻的区分不是绝对严格,每个时期每个朝代每个环境下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总得来说,某些特殊的发髻也是能够代表社会身份地位高低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文章插图
2.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发髻样式平民百姓家少女或者妇女的发髻形式其实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那般多姿多彩,这也是为什么发髻会明显的区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平民女子所梳的发髻大多都是简单的,费时较少的,不便于佩戴首饰的,因为平时要劳动,高式的发髻是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女子不会选择的。这些贵族女子多梳高式的发髻,高发髻是需要配假发或者一些精巧的小工具使用的。因此,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以置办平时生活中梳发髻所用到的发饰,所以真正适合普通女子的发髻样式其实是比较单一的。1.未出嫁女子的发髻未出嫁的女子大多是灵巧可爱的形象,有头发垂下披散下来,而已出嫁的妇人盘上发髻后多会把所有头发都梳上去,不留头发垂下来,以象征自己已经是嫁为人妻。这是已出嫁和未出嫁女子发髻的最普遍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未出嫁的女子发髻类型也不算少,比较年幼的少女或者儿童多梳丱发,是一种对称的发型。两边头发盘成形,然后留下一缕头发自然下垂,这两缕垂下的头发灵动飘逸,随着风吹动飘起,以此来象征少女的天真烂漫,以此作为未出阁少女的代表。
 古代小小女子的发髻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过程
文章插图
而在嫁人后,女子是不能再保留这种发髻的。2.已为人妇后需要改变发髻样式在古代头发拥有更加深层的含义,所谓结发夫妻,束加冠等等都和头发有关系。女子也一样,古代封建社会下,女子在结婚后必须要束发,将头发挽成不会垂掉的发髻,以此来时刻昭示自己的已婚身份。其实男子也一样,不过男子一般都是在加冠典礼的时候就已经把头发束起来。女子也有十五举行笄礼时束发的,但是相对而言不是那么普遍。古代已婚女子挽发髻,插上发簪代表着已经出嫁,虽然这是对女子自我装扮的约束,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但是一方面,这又是一种具有智慧的无言宣告自身身份的象征。1.繁荣时期的发髻张扬华贵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中,要说最繁华的自然还是大唐盛世,表现为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上对外贸易的繁荣,文化上更是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景象,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这样繁华开放包容的李唐王朝,女子发髻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风格。唐朝时期的女子发髻多是高式发髻,且唐代女子喜欢浓妆艳抹,发髻也是符合唐朝繁华景象的大气样式。比如杨贵妃最喜欢梳的峨髻,就是将头发梳成一个马尾然后盘在一起,在椎中处系上绳子丝带,形状像是一个马的肚子。这是一种比较高,比较大的一种发髻,饰以大花或者是步摇金钗等修饰,显得雍容华贵。唐代女子的高髻之高,可达一尺之高,其背后象征的就是唐朝的繁华强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