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水平极高的送别唐诗,难有人及,最后一首被誉为古今第一七绝

自南朝江淹《别赋》以来,送别诗恒河沙数。一次次的离别,总让人黯然泪下,相同的挥手,却是不同的落寞。故别虽一绪,情理千名。数千年来,人世间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分别的场景,但是文人才子,总能写出不一样的离别之言。
生活之中,想必我们也有不同的离别感受。与恋人的离别,不同于与家人之间的离别;与同窗的离别,不同于与好友的离别。而不同环境,又有不同的情感。或是去国离乡,一别遥遥无期,或是他城故友相聚,分手更显孤寂。
四首水平极高的送别唐诗,难有人及,最后一首被誉为古今第一七绝
文章插图
送别和离别,是同样的神伤。离别或许为了安慰对方而故作潇洒,送别之人,则是无需掩饰自己的情感。当唐朝才情横溢的诗人,遇上这种普遍的情感,则诞生了许多千古传唱的佳篇。
学者王兆鹏曾带着自己的研究生,通过人工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历经17年,从:历代选本、历代评点、20世纪论文研究、文史著作选介分析四个方面,排列出了个榜单。
这个榜单,虽然无法代表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但是能够看出那些诗歌,后世学者研究讨论赏析的是最多的。
四首水平极高的送别唐诗,难有人及,最后一首被誉为古今第一七绝
文章插图
榜单共有100首,其中大部分都是送别诗。今天说的四首送别诗,不仅是公认的艺术成就高,同时还在这个榜单之上,足见诗作优秀。堪称唐朝的终究送别诗,前无古人,后有没有来者,就不敢妄言了。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公元738年,王昌龄因为同情张九龄,被李林甫手下的人排挤,贬至岭南,后来遇赦回京,又改任江宁丞,不过还是贬谪之职。这段时间,他与一位叫做辛渐朋友十分聊得来,经常吐露心声。
公元742年,辛渐从润州北上洛阳,王昌龄便送他到了润州,然后分手。分手时,王昌龄写下了这首诗。
四首水平极高的送别唐诗,难有人及,最后一首被誉为古今第一七绝
文章插图
此诗是倒叙的手法,前两句是破晓十分,送走辛渐的场景。寒冷的秋夜,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满江皆是雨点的涟漪。清晨送走好友之后,不见好友身影,只有楚山相对而望,倍觉孤寂和惆怅。
后两句,是分别是王昌龄对辛渐的叮嘱:此去洛阳,如果有亲友询问我的情况,你告诉他们,王昌龄还是那个纯净无暇、品格高尚的王昌龄。句中的冰心,是指纯洁的心。玉壶,是道教用于,也是比喻心地纯洁。
近现代作家冰心的笔名便来源于此。《唐诗镜》说此诗“炼格最高”。
四首水平极高的送别唐诗,难有人及,最后一首被誉为古今第一七绝
文章插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所写的一首七绝。他们二人,和王昌龄都是好朋友,并且互相都写过送别诗,不过经过时间的沉淀,一些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了名篇,这就是其中一首。
孟浩然属于诗坛前辈,成名已久。李白游历天下时,曾在安陆住了十来年,于此,他二人互相欣赏,结为忘年交。公元730年的初春,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扬州,李白在武昌将孟浩然送到了江边。
四首水平极高的送别唐诗,难有人及,最后一首被誉为古今第一七绝
文章插图
因为在武昌分别,所以首句说从黄鹤楼辞别,言明地点。第二句则说出时间,三月,还是烟花迷离的三月,孟浩然去往扬州,一个美丽的城市。
载着故人的小舟,逐渐变小,帆影最终消失在目光尽头的碧空下。李白依旧没有离开,仍然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似乎要目送好友直到扬州。
对于这首诗,宋顾乐形容得非常好:“如朝阳鸣风。”李白这首七绝,简直将唐诗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韵呈现到了极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