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的看这句俗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俗语说“言传身教”,父母的口头教育和以身作则等行为对孩子有直接影响。孩子在从出生时,就像是“一张白纸”,在儿童时期以及青少年时候的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平时的语言表达或者教导,以及实际行动都会孩子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起到启蒙性的教育,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
文章插图
说到民间的说到一些俗语、谚语,相信我们都是不陌生的,什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无事不登三宝殿”、“一不做、二不休”、“饱汉不知饿汉饥”、“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吃不了兜着走”等等俗语、谚语都不是凭空产生,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平常积累、经验、感悟得出的经验总结。
老人常说的一些语言、俗语、谚语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憧憬,这些语言可以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都是从古至今流传、积累下来的。其中有很多俗语、谚语是蕴含处世经验、各种天气习俗、还有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真理。也不乏一些富有哲理的语言。
【俗语“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是什么意思?说得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有些俗语比较深奥,有些俗语是通俗易懂,比较“接地气”,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其中的一些意思,就比如“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这句俗语。古人的俗语并不是空穴来风。古人的一些俗语、谚语在经历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沉淀,有些俗语越发的凝练和深刻,蕴含了很深刻的见解、寓意或直观的道理。
“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这句俗语就是老一辈人在他们的自己的人生道路中,总结出来的婚姻方面的经验。而有关婚嫁方面的话题,也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在现今的今天,年轻人大都对婚姻有一定的本能反应,一些朋友都“害怕”结婚,加上大环境所致,结果就是流行了晚婚晚育。
文章插图
晚婚晚育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可就愁人了,尤其是自己家的儿女,对儿女婚事更是开始着急,在大城市的人群还相对好一点,经过网络、媒体传播,接触的信息比较前卫,相对对儿女婚事的晚婚晚育也能看开一点,但农村的人群就相对没有那么理解,相信一些朋友也有亲身经历。
在农村在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辈的人群虽然在现今科技发达、网络、媒体繁多的时代,接触的比之前多了百分之几百,但是受到长久以往的传统习俗、文化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和过度。而在乡镇的人群,差不多十里八乡的人都能攀上点关系,一片范围内的人更是几乎都是认识的,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即使是单纯的老乡之间也都建立起了颇为醇厚的友谊。
文章插图
没事聚在一起就唠唠嗑,比如聊一些男婚女嫁的话题,谁家的儿子这么早就结婚了,我家的儿子还不找对象,我家的女儿都出嫁了,你也快催催你家的闺女。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做父母的也是非常看重的,婚姻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 ,也算是一辈子的事,对于儿女谈婚论嫁的对象是很在意的。
老辈人是从各种婚姻经历中也总结出很多道理、经验,“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就是一句富有婚姻方面道理的俗语。有句老话讲“望着娘的背影,便知道女儿的脾性。”这话让我们看起来有些过激,但也是祖辈们,经历和思想沉淀的结晶。
有句比较经典的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而“娶妻要看娘,嫁汉先看爹”这句俗语就包含了其中的意思。“娶妻先看娘”就是说看女方母亲的做人做事,与人相处的行为方式,了解女方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大概看出女方的以后的样子。
推荐阅读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
- 2021年是辛丑无春年,俗语“牛遇寡妇,十栏九空”,啥意思?
- 俗语“说曹操,曹操到”,下半句鲜为人知,却也无人敢提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
- 农村俗语“三九冰上走,过年露一手”,什么意思?道理在哪?
- 俗语“四十莫管两事,五十莫管两人”,老祖宗的忠告,受用无穷
- 农村俗语“五羊六马,死了别剐”,老一辈人的告诫!
- 农村俗语“色字头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最精辟,却鲜有人知!
- 俗语人穷不求娘家忙,富贵不住东南房,什么意思多数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