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赤名莉香“单身式恋爱”走红日本:谁规定爱情不能是自由的?( 二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爱情实际是个创造出来的概念 。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 , 是没有爱情这个说法的 , 男女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生育和劳作 。 相反 , 私人的情欲是被排斥和压制的 , 就像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言:“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性作用的 。 感情的激动破坏了原有的关系 , 而感情的淡漠则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 在当时 , 爱情是一件很反叛的事情 , 它意味着个人自由意识的出现 。 无论是中国的《梁祝》还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 都带着浓厚的反抗色彩 , 用死亡这种最极致的方式来对抗传统社会的伦理 。
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 , 个人意识和自由开始崛起 , 爱情的价值被赞颂 。 这股风潮刮到中国是在民国时期 , “于千万人中寻找唯一之灵魂伴侣 , 得之我幸 , 不得我命” , 这种在今日看来很矫情的话语 , 实际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感悟 , 他们的确是如此热切地渴望着爱情 。
不过 , 这只是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于爱情的想象 。 但是这种观念却在逐渐破产 , 人们意识到那可能只是某种被美化了的情感 。 这些爱情故事固然很美好 , 它们却回避了一个问题 , 之后呢?爱情的浓烈程度还会一直持续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 , 爱情都是稍纵即逝的 , 是极具流动性的 。 当热烈过后 , 人们还是会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 也就是说 , 爱情带给人们的高峰体验是真的 , 它并不具备改变一切的魔力 。 就像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中所言:“爱或许能移山倒海 , 却不足以拯救你爱的那个人” 。 而最终能够拯救你的 , 或许还是你自己 。
所以到了当代 , 爱情开始变得越来越“自由”了 , 爱情不再只有天长地久和一生一世 。 最典型的莫过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 , 无论是在萨特加缪的书中还是在新浪潮电影中 , 人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 。 有萨特波伏娃这样保持开放性关系 , 但终身相爱的情侣;也有像《祖与占》中那样 , 一个女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 , 且不想选择任何一个 , 只想享受当下 。 就像萨特所言:“爱是趋向他人自由的” , 即爱情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 , 可能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 而爱情最大的价值是在于过程中的自由体验 。
如此看来 , “单身式恋爱”一点都不新鲜 , 它不过是个人很自然的选择而已 。 相反 , 由此引发的种种担忧的出现恰恰说明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恐惧 。 时代正在变得越来越保守 , 稳定和保守正在成为绝对的主流价值观 , 在这种语境下 , 考编制、结婚生子才是靠谱选择 , 任何追求自由的举动都会被视为不正常 。
【新版赤名莉香“单身式恋爱”走红日本:谁规定爱情不能是自由的?】实际上 , 这种话语体系才是更值得社会去反思的 。 对于自由的追求 , 本就是人类的天性 , 而爱情绝非自由的对立面 , 正如罗大佑《恋曲1980》中所唱:“你不属于我 我也不拥有你 , 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