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我们在教科书中所见的古人都是正儿八经或是苦大仇深之人,要么抒发国破家亡的伤痛,要么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要么来个情深意浓的爱情,但是古人真有那么严肃认真吗?其实他们都爱玩,而且还把中国文化玩出了各种花样。不过喜好“玩弄”文字的都是些文学大家,古时有文化的人还真不想我们现代人这样只会泛泛谈个概论,修一修前人的老本,几乎每朝每代的都有好些文化人把文学开拓主一个新领域。
文章插图
比如对联或对子早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在接下来的1800年里,对联深入到各家各户,衍生出了春联、万联、庆联等好个“品种”。对联也不仅仅用于严肃认真的场合,当时有文化的人共邀出游,或者专门玩游戏的时候也会进行对对子比赛。想想我们现在爱玩的“成语接龙”,谁输罚谁的场景,就感觉古人神妙莫测的圣人形象顿时被毁了。到了晚清时期,对“对子”又被士大夫们玩出了新高度,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流派——无情对。
文章插图
“无情对”要求对仗格式工整,上下联每个字或每个词都要相对,配合紧凑。但是妙就妙在上下联的内容一定毫不相干。传说“无情对”的起源是在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出了一个上联“色难”,他的臣子解缙对道“容易”。朱棣想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色”对“容”,“难”对“易”。“色难”是面有难色,“容易”则是简单,两者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却又妙趣无穷。
文章插图
清末时期,张之洞邀请一些好友去陶然亭玩,一时兴起,就开始对对子。有友人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众人还在冥思苦想,张之洞一语双关道:“果然一点不相干。”众人都乐了。接下来张之洞出题:“陶然亭”,李文田回答道:“张之洞。”陶和张都是形式,然和之都是虚词,亭和洞都是地物名,对得绝妙又“无情”,所以“无情对”就这么广为流传开来。
文章插图
无情对代清末民初风靡到什么程度呢?它成为了清华考试试卷上的考题。1932年,被誉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负责给新生国文考试出题。因为事务繁忙,陈演恪就草草出了两道题,一道作文题写《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道则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文章插图
第二道题有大半的学生都交了白卷,但是批卷老师却看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答案——胡适之。写出这则下联的学生名叫周祖谟,对的就是“无情对”,陈演恪知道了“胡适之”这个答案欣喜不已,当即就决定将周祖谟的成绩定为满分,并且承诺清华大学的专业让周祖谟随便选。
文章插图
而当时在北大任教的胡适知道有个学生调侃自己,多次邀请周祖谟相见,但是周祖谟都没答应。于是胡适和陈演恪开始抢人,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周祖谟还是选择去了北大,胡适终于有机会和周祖谟好好切磋几把了。而周祖谟后来也成为了北大著名的教授。【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不及格,仅一人满分,咋对的?】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子只要对得精妙,就没有标准答案,陈演恪在众人的好奇询问之下,亮出了自己的答案——祖冲之,众人一看便都称更绝。读者们更喜欢哪一个呢?或者觉得自己有更好的对子,欢迎来“炫技”。
推荐阅读
- 科举考试冒名顶替?杖刑、充军、连坐、终生不得考试——你还敢吗
- 工头出上联,“干不出头终是工”,工人兄弟对的下联很狂妄
- 上联“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下联看了想流泪
- 穷秀才出上联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寡妇下联一出,秀才逃了
- 刚当了状元,科举考试就取消了,最后一位状元人生有多荒诞
- “华佗是印度人”,印度专家再次发声,清华教授认同并提出观点
- 新娘出一上联“夜袭娘子关,美人受惊”,下联真是太经典了
- 王家出上联王诩、王翦、王力宏,刘家下联一出,瞬间秒杀王家!
- 十六岁考上清华的天才,却爱上好朋友的妻子,钟情一人且终身未娶!
- 刘姓家族出一上联“刘邦、刘备、刘德华”,其他家族霸气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