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于薛宝钗而言,更像是自我成长的回顾

与宝玉相比,我对宝钗和黛玉的关系更感兴趣。宝玉于宝钗的意义是具有情爱可能的异性,只在情欲方面有新认知。黛玉于宝钗,是自我成长的回顾。
《红楼梦》林黛玉于薛宝钗而言,更像是自我成长的回顾
文章插图
黛玉残荷听雨直对生死的激烈,和宝钗眼中这一切将化为粪壤的冷静,同出一源。能看见曹丕曹操陶潜的脉络。两人与宝玉论道那一场也是。两人写诗,共同之处是眼中万物有灵。黛玉眼中的灵是活泼灵动的,生机来自情绪,“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团团、逐队成球”。宝钗眼中的灵是基于欲望和需求的,生机来自意志,“珍重芳姿昼掩门”,“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月夜联诗,若是宝钗和黛玉,不会发生。因为宝钗知道此情此景,诗闸一泄,情绪会带出什么来。她不会开那个闸。
《红楼梦》林黛玉于薛宝钗而言,更像是自我成长的回顾
文章插图
和黛玉的区别,是她们俩年纪际遇决定的各自所拥有的一手经验领域不一样。黛玉有过高贵富有的门庭,一双才貌出众真心相爱的父母,经历过母丧父死,寄人篱下,与宝玉从小相伴。宝钗有一个有心无力的母亲,和一个草包哥哥。经历过家中顶梁柱的死。书里没写,很容易想象这意味着什么:家族生意的下滑、亲朋关系的散失和下人的欺瞒。宝钗在园子里的身份我觉得甚至比黛玉尴尬。黛玉虽寄人篱下,前路无着,但在园子里这一段时间,上有贾母护着,中间的正头主子皆知林家家财已并入贾府,下面闲言碎语虽然难听,但如果黛玉不介意,自然伤不到她。她苦在介意。宝钗虽是得了家主“爱住多久住多久”接待的客居,年岁一长,薛家心思路人皆知,难免怀着看笑话的心情,尤其是园子里各位主人。抄拿大观园唯独没碰蘅芜院,名为尊重实抹嫌疑。宝钗立刻托辞搬走,其心境大概也是“这个地方住不得了”。
《红楼梦》林黛玉于薛宝钗而言,更像是自我成长的回顾
文章插图
因此她看黛玉,像看以前的自己。湘云与她心性不同,湘云永存一份天真,她怜惜;黛玉却实实在在就是另一个她。黛玉的笑话只有宝钗最懂,破开来讲给众人,别人才解其幽微之处的趣味,因为她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知识储备、体悟路径一致。年纪遭际不同,才是两人不同之处。拿钱给婆子赌的黛玉身上,我们能看到宝钗的模样。推想早年学画的宝钗,难免想到打琴谱的黛玉。我没有研究过索引考据,如果钗黛原型本为一人,非常自然,而曹雪芹也知此人如己。年纪上,按书里写的心智性情,宝钗应该在十五岁上下。十四五岁之前是黛玉,过了十五岁,颦颦之态隐去,容姿艳光宛然,嘴角多了一丝笑意,周身却带上了冷意。黛玉困于情而死于情,熙凤困于贪而死于贪。宝玉苦于痴。妙玉的局限性是傲,终究高洁受辱;巧姐前半生运气来自家境,后半生被家人所害,身份低至农妇;探春的能力终究无力救助她在乎的东西。袭人囿于忠,晴雯死于狂。
《红楼梦》林黛玉于薛宝钗而言,更像是自我成长的回顾
文章插图
黛玉困于情而死于情,熙凤困于贪而死于贪。宝玉苦于痴。妙玉的局限性是傲,终究高洁受辱;巧姐前半生运气来自家境,后半生被家人所害,身份低至农妇;探春的能力终究无力救助她在乎的东西。袭人囿于忠,晴雯死于狂。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他们,他们就困于什么死于什么。这是上溯到易经生养病耗死,更远一点到那张太极鱼图的世界观。下来到金瓶梅到红楼,讲的还是这个故事。如今日光下大街上,匆匆而过的人,依然走在这个轨道上。宝钗的局限性是冷,结局应当是冷眼见着一切都离去,终于免不了心痛。她一直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命运会遂她的意让她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从而让她痛苦——活着,还在这里,看着一切衰败。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