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请输入图片描述
战国 谷纹青玉璧。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战国 卷云纹龙首青玉璜。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战国 双龙型黄玉佩。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战国 龙形玉佩一对。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战国 卷云纹青玉璜。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战国 双龙首青玉璜。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战国 龙形青玉觽。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西周 青玉鸟。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青玉涡纹璧 战国。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青玉兽面谷纹双区璧 西汉。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大溪文化圆雕玉人 新石器时代。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御史大夫倪宽子母玉印 西汉。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宝玉寻踪—重庆三峡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玉器选萃
文章插图
彩色琉璃珠。战国。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青玉谷纹圭 清。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二龙戏珠青白玉璧 清。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青玉兽面云纹钺 清。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玉蝉,汉。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玉镯。直径7.4厘米、 孔径6.36厘米。金沙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选料讲究,制作极为精细的玉镯。玉镯数量较多,选料特别精细,圆周极其规整,打磨也非常精细。这种形制的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出土时多戴在死者的手腕上,因此,金沙遗址的玉镯很可能也是带在手腕上的一种装饰品。金沙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选料讲究制作极为精细的玉镯。玉镯数量较多,选料特别精细,圆周极其规整,打磨也非常精细。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玉环。直径4厘米、 孔径3.2厘米。金沙遗址出土的这种小玉环多为青玉,透明,质感温润,细腻光洁,符合古人关于美玉的标准,是目前金沙遗址出土玉器中质地最好的一类,这说明当初在制作这类玉器时就是有意选取了上等玉料来进行加工的。由于玉环的环体扁平轻薄,小巧纤细,从其直径大小看,套于手臂之上太小,戴于指上又过大。如作为耳环,又无玉玦那样的缺口可系入。推测可能用绶带与其他装饰物件所串连,作为佩玉中的一部分来使用。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片。长5.5厘米、宽5.23厘米、厚0.46厘米。灰白玉质,受埋藏环境影响,器内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呈圆角方形,器一面以阳线技法雕刻出一变形昆虫类动物样,刻纹线条极其流畅,加工工艺十分精湛。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玉海贝形佩饰。长3.2厘米、宽2.7厘米。玉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无杂质,器背部粘附少量铜锈。为海贝形圆雕作品。器身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两侧边圆滑,并各在中段有四个较浅的齿状突起,器中部有一纵向沟槽,沟槽两侧又精琢出对称排列的十四道浅凹槽,沟槽顶端有一穿系挂绳用的小孔。整器光润,通体磨光。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凹刃玉凿。长25.7厘米、宽6.4厘米、厚1.6厘米。这种器物的主要特征是整个器物呈长条状,一面较平,刃部像贝壳形状;另一面呈弧形凸起,顶部多不平整。许多参观者,把它形象的称为“鞋耙子”。金沙出土的这类器物,大小、厚薄有一定差异,刃部内凹的深浅、长短也不一样,器物表面颜色变化更是多种多样。形态相近的小型石凿最早发现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中,后来在三星堆一号坑内出土有3件玉凹刃凿形器。金沙遗址中现已出土70余件,玉器表面多数色泽丰富,大多选料讲究,制作精美,没有使用痕迹,不具有实用性,可能这类器物在金沙时期已成为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除此之外,此类玉石器目前还在云南东南部、广西西部、越南等地的青铜文化遗址中有少量发现,这是古蜀王国与东南亚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与联系的最好物证。其实古籍中对成都平原在汉以前与东南亚一带的交往已有记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可见,当时巴蜀的商品已远销到孟加拉地区。又《水经注》卷37叶榆河条引《交州外域记》记载了公元三世纪中期蜀王子征服交趾,称安阳王。虽然这二则文献记载的时间较晚,但从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实物来分析,商周时期古蜀国和现东南亚地区可能已有较为密切的往来。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