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论治"汗",你的"汗"正常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 。 早在《内经》中已对汗的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 明确指出"汗"的归属 , 汗为五种津液之一 , 并指出生理性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 津液来源于水谷 , 生成于脾胃 , 在生理上分为五液 , 津液在滋养人体过剩之后排出体外 , 随着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 , 生理上会产生适应性调节 , 便产生了不同的排出方式 。
中医这样论治"汗",你的"汗"正常吗?文章插图
筋疲力尽的跑步者深呼吸Exhausted runner taking a breath
异常出汗是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 。 中医论病理性出汗即"异常之汗"有多种:醒时有汗谓"阳虚自汗" , 睡中出汗谓"阴虚盗汗" , 外感风寒表虚有"微汗" , 气分热盛会有"大汗" , 阳气虚会出"冷汗" , 阳气盛会出"热汗" , "战汗"后神昏逆 , "汗出如油如珠"谓亡阳虚脱 , "黄汗"历节风 , "头汗"表虚胃热 , 阳气上越 , "半身有汗"谓中风偏枯 , "手足出汗"谓阳明里实、湿热郁蒸 。
中医对病理性出汗"自汗"与"盗汗"的认识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进行系统整理 , 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气虚 , 盗汗属阴虚 。 阳虚自汗 , 治宣补气以卫外 , 阴虚盗汗 , 治当补阴以营内 。 《素问·经脉别论篇》指出春夏秋冬、四时阴阳 , 生病、出汗皆起于过用 , 认为脏腑皆可"汗" 。 当饮食过饱 , 食气蒸发而汗出自胃 , 受到惊恐 , 肾气浮越而汗出自心;负重远行 , 劳骨气越而汗出自肾;奔跑恐惧 , 伤筋失魄而汗出自肝;劳力过度 , 四肢肌肉受伤汗出自脾 。 在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 , 出汗、生病原因多由于体力、饮食、劳累、情绪等过度所致 , 这也是中医理论中通常致病的三大诱发因素 , 即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及情志失畅 。
汗为心之液
《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五脏化液"的观点 。 五液是指泪、汗、涎、涕、唾 , 指出"汗为心液" 。 因心主血脉 , 藏神 , 又汗为心液 , 惊恐使心神受到刺激而汗出 。
【中医这样论治"汗",你的"汗"正常吗?】"汗"的合并症:"汗"常出在半身 , 将来易发生中风偏枯;汗出后受到湿邪侵袭 , 易发生汗疹;劳动后汗出受风 , 风寒之气通于皮肤 , 易发生粉刺 , 郁积久了易成为疖肿 。 皮肤汗孔开闭失调 , 汗出寒气人侵 , 阳气受伤 , 筋肉失于温养 , 可致身体屈伸不利、行动俯偻;汗出未尽 , 如体虚再遇风寒之邪 , 汗液留于肌肤之间 , 则俞穴闭塞不通 , 易发生风疟 。
汗"的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 , 发汗可以疗病 。 如辛温解表药中的部分中药、解表剂麻黄汤有发汗解表之功 , 可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 感受了暑邪 , 汗岀 , 烦躁喘促 , 如暑热之邪内攻 , 影响神明 , 则谵语 , 身热如炽火燔炭一样 , 必须出汗 , 热方能消退 。
中西医对"多汗"的不同认识
中医论"多汗"称其为一个病证 , 即"汗证" , 以多汗为主症 , 多指单独出现 , 非由其他疾病引起 , 亦非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 中医内科学中"汗证"即是指"自汗"与"盗汗" 。 自汗、盗汗是中医内科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 , 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 当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盗汗 , 应着重针对其他疾病的病源进行治疗 ,
西医学认为"多汗"不是一种疾病 , 没有病名 , 只是其他疾病中伴见的一个症状 。 西医认为如果"多汗"单独出现 , 没有原发疾病应无需治疗 。 现代医学中 , 如急性热病中之肺炎、回归热、间歇热、急性风湿痈、破伤风等病会引起全身性多汗 , 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可引起自汗、盗汗 , 均应针对原发病进行对症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