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院》的“哑剧”,是纯用动作来代替台词,向观众说明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京剧里还有一种表演,虽有台词,但台词只是作为动作的一和掩饰物存在,并不能真正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内心活动主要还是依靠动作来表现。这种台词与动作的目的不符,“说的是一码事,做的又是一码事”的表现方法,很有意思,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很生动,很有表现力。
《审头刺汤》中陆炳在扇子上写了个“刺”字,暗示给雪艳把汤勤刺死,这一段戏是比较有典型性的表演。陆炳看透了汤勤的意思,是想谋夺雪艳,就假装同意把雪艳断给他。汤勤见目的已达,就同意人头是真的,不再刁难陆炳,陆炳准备落案。
这时,陆炳手里拿着硃笔,准备在案卷上批示(既是在锦衣卫大堂上断案、批卷,就必须用硃笔写,不能用一般墨笔写),一面装作无意识地把扇子铺在案卷上面。表面上看是在批写案卷,实际上却是在扇子上写“刺”字。
【《审头刺汤》的写扇子:“说的是一码事,做的又是一码事”】
文章插图
马连良说《审头刺汤》
而与这同时,他嘴里说的台词却是另一套的官样文章来:“将雪艳解下桩来……人头是真,已然落案了,有汤老爷为证,如今老夫为媒……(这时“刺”字已经写了一半,用手虚按住,一而到砚台里去蘸硃墨,一面用眼角警惕地盯着汤勤的神色和动作,蘸好墨,见汤勤正在贪婪地盯着雪艳看,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笔下的动作,就接着念)……将你断与汤老爷以为侍妾!(“刺”字写完了,边说边放下笔,右手拿起扇子,带“刺”字的一面朝里,右手在左肩头上轻轻扇着——把字扇干,以免墨水下流,字迹模糊,一边扇着,一边嘴里还不停地说)……这汤老爷可比不得那去世的莫大老爷(强调“去世”’,表示人头确确实实是真的)必须要早晚间……(这时很自然地将扇交左手)与我小心‘刺’(伺)候哇!”(念“刺”时,左手突然将扇面翻转,“刺”字正好斜着朝外,给雪艳看见。扇子的背面则对着汤勤,而汤勤的两眼正瞪视着雪艳)在念“刺”——字的时候,右手斩钉截铁地向“刺”字一指,同时两眼拢神,炯炯放光,逼视着雪艳,促使她密切注意自己的暗示。
文章插图
马连良、张君秋、马富禄之《审头刺汤》
陆炳说完后,汤勤还有话,在汤勤转过脸来看陆炳时,陆炳的扇面已经又朝里轻轻扇着。可是当汤勤再转过脸去看雪艳,背朝陆炳时,陆炳第二次又把扇面上的“刺”字翻过来给雪艳看一次,用来加深她的印象,同时也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在给雪艳看时,一面用手指着,一面用集中的眼神领着她的眼光,同时仍要照顾着汤勤的动向,以免露出破绽。
这段表演有几个特点:
一、陆炳嘴里说的台词完全是剧情所需要的,是陆炳必须向雪艳和在场众人交代的话。台词中的“刺候”,又是“伺候”的谐音词,语意双关,所以这段台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废话。但说这些台词时的主要动作,却是在扇子上写“刺”字,而陆炳的主要思想活动和动作目的,又是如何设法将刺死汤勤的计划透露给雪艳。这样就形成了台词和动作之间的矛盾。但如果没有这段台词,就不可能掩护这一段动作;没有这一段动作,这段台词又成了平淡无奇的语言,所以二者又是密切相关地联系着。这段台词和动作,实际是矛盾的统一体。难也难在这里。又要把台词说得郑重其事,恰当,得体,又要把主要动作做得明显而自然,把动作的目的交代得明确清楚。
文章插图
周信芳之《审头刺汤》
二、扇上的“刺”字要找机会给雪艳看两次,以加深当事人和观众的印象,同时为后半出戏——《刺汤》埋好伏线。
推荐阅读
- 史湘云做了2件不该做的事,说了2句不该说的话,数年后才幡然醒悟
- 辛夷坞笔下的好小说,虐心不逊《十年》,娶了女主却不能爱
- 郑克爽真像《鹿鼎记》里写得那般不堪,历史和小说的差距有多大?
- 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都指谁看看你认识几个
- 老祖宗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精华,教你为人处世之道
- 中国文人和扇子的那些逸闻趣事
- 封神演义坏事做尽的纣王也能封神,原来是鸿钧老祖说的
- 农村俗语老话“愿交双脚跳,不交胖胖笑”说的是啥,有道理吗
- 金庸这一家人有多厉害,承包了近现代诗歌小说的话语权
- 15岁就写出六千字小说的铁凝,为什么没获得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