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文/慕津锋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文章插图
闻一多先生特意用篆文书写《天保》第3-6章
这是古人生日歌《天保》(《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3-6章的内容。1944年10月,闻先生特意用篆文书写《天保》第3-6章,作为自己送给学生臧克家40岁(实为39岁)的生日礼物。
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文章插图
臧克家
该书法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全文共99个字。该幅篆书线条匀实、朴拙,元转、遒劲,给人一种古奥、渊博、肃穆、渊静之感。 此幅书法让我们有机会探寻闻一多与臧克家14年的师生情谊。
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文章插图
闻一多
1930年夏,闻一多受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前往国文系任教。不久,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因高中开学不久,臧克家便只身前往武汉参加大革命,高中数学他几乎没有学过,所以报考青大时,数学成绩最后为零。而当时青大国文考试共有两题,一个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是《杂感》,两题可任选一道。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在《杂感》一题中,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虽短小却饱含哲理,主考官闻一多看后,却极为欣赏。他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出臧克家是可堪造就的诗才。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臧克家98分的高分。而后,更是力荐学校将数学考试为零,根本无法录取的臧克家破格录入青大外文系。这让臧克家接到青大通知书时,很感意外。因为自己的数学成绩为零,而且青大这次招生要求很严,很多人都落榜了。
入学后,臧克家最初在梁实秋做主任的英文系学习,因臧克家对英文实在吃不消,便想转读国文系。当臧克家鼓足勇气走进国文系主任闻一多的办公室时,已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他们都想转到国文系。闻一多对来的学生们说:“不行了,人太多了。”这些学生都失望地走了,只剩下臧克家一个人。闻一多很诧异,便问:“你叫什么名子?”臧克家回答道:“臧瑗望。”(臧克家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人青大的。)“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克家凭借着《杂感》,顺利转入国文系。入国文系后,臧克家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之前,他已开始写诗,但他依旧如饥似渴地学习诗歌创作,他时常拿着自己新写的诗向闻先生请教。闻先生总是热情地对他的每首诗作出点评:他告诉臧克家,他每首诗的好处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哪个想象很聪明,哪个字下得太嫩。有时他也会在自己认为好的句子上画上双圈。
在闻一多精心教导下,臧克家很快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那时,臧克家先后创作了《炭鬼》、《像粒沙》、《老马》、《难民》、《元宵》等诗歌。其中《难民》、《老马》还被闻一多介绍到《新月》月刊发表。受闻一多先生影响,这一时期,臧克家不仅注意诗歌的韵律,而且还非常注意诗歌的遣词造句,对每一首诗,每一个字,他都是反复推敲。正是出于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他们渐渐成为了无所不谈、惺惺相惜的“知己”师生。
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文章插图
《烙印》
1932年,当闻一多离开青大回清华教书后,他特地给臧克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臧克家则继续在青大(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求学。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自己的诗集《烙印》,因他名不见经传,书店都不愿拿钱出版。作为一个穷学生,臧克家无法支付这昂贵的出版费用。当远在清华的闻一多得知此事后,便联系王统照,每人出资20块大洋给生活书店,使得该书顺利出版。不仅如此,闻一多还亲自执笔为臧克家诗集《烙印》作序,在序言中,闻一多对学生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