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亡人之乡”,人死后抢着埋在这里,现今遍地是古墓

在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将生命的终点留在洛阳城北的邙山上。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而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
 中国有个“亡人之乡”,人死后抢着埋在这里,现今遍地是古墓
文章插图
那么,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呢?
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位帝王先后埋葬在了邙山之上。
在这里,帝王陵墓的密集程度,以及数量之多和延续年代之久远,都是其它地方难以企及的。这其中,洛阳邙山上陵墓群的分布面积有七百五十平方公里,已经发现了九百七十多座古墓。但现在还存世的仅有三百三十多座,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陵墓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进程中。
邙山分属崤山余脉,地形非常开阔,大概高出黄河和洛河一百五十米左右,位置在黄河和洛河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绝对的风水宝地。并且,在邙山的下面有十五米左右的土层,渗水率非常低,黏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特别适合建造陵墓。
 中国有个“亡人之乡”,人死后抢着埋在这里,现今遍地是古墓
文章插图
虽然,邙山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非常好,但是,在无垠的黄土高原之上,像邙山这样的风水宝地却有很多,那么,为什么唯独邙山成为了著名的“亡人之乡”呢?
其实,关于邙山还有另外一段传说:话说,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造陵墓之时,以西汉文帝与窦皇后合葬的灞陵为参照,改变了过去西汉诸陵的覆斗型,以山为陵。而且,还从其它地方引来了天然的流水,使陵园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那些盗墓者难以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
这似乎与黄老学说有某种契合,也就是主张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更巧的是,它和晋代郭璞的《葬书》所包含的风水理论相吻合。所以,直接启发了以东汉道教为基础的风水理论,使得邙山成为了历代风水师心目中的圣地。
此外,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山意味厚重,水意味灵动,山为阳,水为阴,邙山位于崤山支脉,黄河南岸,洛河、伊河汇入黄河的交界地带。所以,既依山傍水又枕山蹬河,使古人称洛阳为“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北邙山借洛阳地势,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有个“亡人之乡”,人死后抢着埋在这里,现今遍地是古墓
文章插图
那么,邙山帝陵云集的原因,仅是风水而已吗?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至于它的真正作用,我们无从考证,毕竟,风水只是一种难以实证的观念体系,且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埋葬于此。所以,想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邙山的墓葬现象,就要从洛阳千年帝都的身份说起。
从周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各朝以此为都,历时达1300多年。并且,从地理位置和地形上来看,这里的确掌控着天下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的东面是虎牢关,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靠崤山、函谷关是进入关中平原的咽喉之地,在其北面则是黄河这道天险,以及太行王屋二座大山。得益于此,可以西挟关陇,东压江淮,北通幽燕,南达荆楚。
可以说,这里自古以来就兵家必争之要地。
 中国有个“亡人之乡”,人死后抢着埋在这里,现今遍地是古墓
文章插图
而且,洛阳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人居住,是一处真正的宜居城市。此外,这里还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洛、伊、瀍、涧四道水流贯穿了洛阳平原。因为,气候比较温和,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利于农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所以,千百年来,这里人烟辐辏,文化非常发达。
虽然,邙山上虽然古墓成群,非常集中,但是,这么多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却在这里止步了。究其原因,东汉以来,战乱的缘故,导致很多历史资料缺失。而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数量足够的有据可查的史料,来进行辅助研究了。所以,在2002年,广大学者终于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立项,能够彻底投入到邙山的调查研究工作之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