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更是被誉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成书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热烈追捧,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贩夫走卒,都对此书爱不释手,甚至在古代还有“第一才子书”的美誉。
文章插图
【罗贯中三国写的那么牛,为何轮到他自己,却选张士诚而不选朱元璋】《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百年时间里波澜壮阔的天下大势描述得淋漓尽致,从群雄逐鹿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家归晋,一个又一个精彩至极的三国故事,至今仍然令人们津津乐道。虽然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还有一些民间故事传说而写成的,但是也从侧面证明了罗贯中确实也是一位胸有韬略之人,不然是无法将三国故事写得如此传神的。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是,罗贯中三国写的那么牛,书中人物讨论起天下大势头头是道,可为何轮到他自己,却选张士诚而不选朱元璋呢?按照罗贯中对元朝末年天下大势的了解,想要选一位明主效忠的话,肯定要选一位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人效忠,为何他不选朱元璋而选择张士诚呢?难道他看不出张士诚并不是能成就大业的人吗?其实,这还真不能怪罗贯中眼光差,他虽然小说写的牛,可是现实毕竟与小说不一样,他也无法像刘备那样,一路诸侯投靠过去。
文章插图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有“皇叔”的光环,无论是投靠曹操、袁绍还是刘表等人,不但不会被拒绝,还会受到热烈欢迎。纵然那些诸侯个个都知道刘备曾经投靠过其他人,可是为了博得一个礼贤下士的名声,对于前来投靠的刘备还是来者不拒。而且刘备身上自带“皇叔”光环,又向来讲究仁义,这些诸侯就算知道刘备是暂时来投,一有机会他就会离开,也仍然会接纳刘备。
在古代历史上,除了刘备能在各路诸侯之间混得风生水起,很少有其他人能够做到刘备这一点。一般来说,古代的那些谋士选择一个主公效忠之后,基本上就等于是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很少有能获得从头再来的机会。在古代“忠臣不事二主”思想的影响下,像刘备、魏征(先后投靠过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人)这样前后换了好几个东家的情况,还是非常罕见的。
文章插图
罗贯中的年轻时代是在杭州度过的,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杂剧作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可是随着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罗贯中也动起了“有志图王”的念头,准备选择一方势力作为自己效忠的对象,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之业”的雄心壮志。
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罗贯中选择了张士诚作为自己效忠的对象。选择张士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张士诚当时的势力远比其他几支义军更强大,也更有希望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罗贯中在投靠张士诚之后,也得到了一定的重用,还曾经献策帮助张士诚击败朱元璋手下康茂才的进攻。
文章插图
可是随着罗贯中对张士诚深入地了解之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好像投靠错了对象,这个张士诚根本不是争霸天下的料。因为张士诚在至正十七年投降元朝之后,就暴露出自己贪图享乐的性格,后来在至正二十三年再次起兵造反之后,又不顾罗贯中等人的反对,坚持要称王。
这个时候罗贯中对张士诚是彻底死心了,因为张士诚根本不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格,虽然他此时的势力仍然非常庞大,但是败亡也不过是早晚之事。可是罗贯中已经上了张士诚的贼船,想要下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好借口要回太原老家,不久后找机会彻底脱离了张士诚的阵营。
推荐阅读
- 李梓萌书法,俊逸潇洒,端庄大气,写的太漂亮了
- 李白晚年写的一首诗,说要泛舟江湖归隐,两年后却自己打脸了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80年前,鲁迅偷偷写的“师生恋”情书,看完脸红肉麻到酥
- 中书协副主席赤脚写狂草巨幅,长达14米,网友:看不懂写的是啥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周总理的诗水平怎么样?19岁时写的一首诗流传极广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一位“大汉奸”抄写的《心经》,字字绝美,现在价值1.9个亿!